出门在外谋生,犹如一张飘泊的风筝,不管飞多远、飞多高总有一根无形的线系着--故乡。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走在再熟悉不过的乡间小道,岁月沧桑、人事更迭,如今已没有人,能完整描述家乡的历史,残言碎片的记忆,随着老一辈人逝去而凋零。她从何处来?又发生过什么事?……
短暂的五一期间,我对家乡做了简单追溯。
“西张村”顾名思义,西边一个姓张的村子,村名按老一辈人的叫法“张家厦”。何为“厦”?又名“厦子”,我们高邮土话大概意思为荒田里搭的小窝棚,至今村庄后面的地方仍叫“五十沟”,五十里地是荒滩草沟,可见当初荒芜、偏僻。要问村子有多长历史,无人知晓,听本家的老太太讲,家谱已在四五十年前的运动中烧掉了,张氏祠堂拥有五间大屋也一并捣毁,祖先的牌位扔满了祠堂后面的小河,漂在水里,谁都不敢捞上来,运动是残酷的,谁会拿自己的命开玩笑?随着时代变迁,这几年本族长辈有这个意愿重修族谱,可一无任何参考资料,再是家族人员迁居分散,亦无人出资,重修家谱的事最终不了了之。
老人的回忆,大概摸索出祖先的经过,具体时间不详,按现有的说法,约在四五百年前,两个姓张的兄弟,从江南苏州一带至江北扬州高邮地区讨生活,两个人先是落脚“顾家村”,后兄弟之间发生分歧,一个坚持在原地生活,另一个跑了出来落脚于现在的地方,留守的兄弟一脉人口单薄,随时间流逝这一族湮灭了;另一个兄弟结婚生了4个儿子,这4个儿子又结婚生子,之后续了家谱分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这四房的子孙再繁衍形成了如今的七百多号人的村子,因为村里人至今几乎都姓张,只有三五户姓王、姓陈。地处荒田,按姓起名“张家厦”的叫法传开了,后更名为 “西张村”那是近些年的事了。
原先两兄弟留在江南的本家,在一百多年前仍和江北这一支来往,后感觉过江太危险,主动断了。树大生根,枝生杈 、杈生枝,如今张氏家族成员又散落在各地,生根开花结果。有早年移民德国的、也有闯荡大上海成为当地大亨,在上海拥有多家公司、港口码头,而更多的年经人定居城市,开启了新生活。爷爷最爱讲本家四房的张凤虎,虽都是凤字辈,年龄相差不小,他当年投笔从戎,追随抗战,战功卓著,晋升团长,后就地接管四川成都。
如今的故乡,回忆多于生活,成了心灵的归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