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始兴围屋所反映和影响着的粤北民俗文化的特性。
1、宗族力量和宗教传统。
与闽西的圆形土楼、赣南的土围子和粤东的围龙屋、扛式楼不同,始兴的客家民居大多是方形建筑。其他地方的客家民居多强调屋顶却主次高低错落有致,始兴方形围屋的屋顶则高低一致,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其他客家民居的布局是祠堂位于中心较低的位置,其他房屋居外向内由高向低倾斜,由此体现祠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始兴的方形围屋和主人住房相连居中居高,从而体现内外之分,主次之分,尊卑之分。
维系粤北传统客家社会的力量主要是宗族力量和宗教传统,这和粤东、赣南、闽西等地的客家传统社会是相似的。如始兴县隘子镇官氏在1949年以前,就是依靠“族庭”来维护宗族的运作,如族祠的日常香火、产业、蘸地和春秋二祭以及族中的大事。族庭通常由族长和三大房的代表组成,但族中最有名望最有势力者倒不一定参加族庭,他只是在大事上发表意见,一锤定音。宗族力量对族人管理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经济事务中,韶关各县的客家人大都聚族而居,几乎每姓都有“公偿”,即族中产业,多数是田地和山林,如翁源县江尾镇湖心坝张姓和沈姓,仁化县城口镇恩村的蒙氏,始兴县东湖坪的曾氏等等大姓,都有为数可观的族中公共产业、即“公偿田”和“公偿山”。“公偿田”和‘公偿山”出租给族人或他人使用,其租谷或租金用作春秋二祭、兴修水利和族中子弟的教育费用。大围屋就设有教育区,即私塾,族中人称“上窑背书房”,其面积有2187平方米,共有3个大厅,4个课堂,24间书房,45间学生住房,书房又是老师的住房。族中所有子弟读书、吃住都由族中“公偿”供给。仁化县城口镇恩村蒙氏在经商积得一定资产后,即大力扶持和鼓励子弟读书,学而优则仕。从宋朝以来,恩村蒙氏出了5位进士,16位举人,由科举贡授进人官场的就有52人,出任做官富而且贵,家族势力进一步扩大,成为仁化县的望族。翁源县城江尾镇湖心坝沈姓利用族产在村东建立了仁川社学,致力于培养子弟,从明天启年间至民国时期,全村子弟由读书而取得功名者有316人,其中举人1名,贡生24人,库生64人,大学生142人。这些人进人官场后光宗耀祖,沈氏于是成为翁源的望族。宗教活动也是维系客家传统社会的重要因素。韶关客家人的宗教信仰呈多元化倾向,儒道佛都信,如来、观音、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孔子、关公、天、地、山、水、桥、树、石头等等,几乎什么都拜。初一十五要拜神,出门办事要拜神,逢年过节要拜神,结婚、生子、追悼亡者要拜神,客家人的拜神可以说几乎不受对象、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遇到大恶事,如有天灾人祸,虫灾、早灾、水灾、人瘟(传染病流行),或者是大喜事,如发放新族谱、宗祠或庙宇维修完工等等,则要“打大蘸”,即举行大规模的宗教活动。“打大蘸”有的是单姓(一般是大姓)举办,也有的是几姓、几村联合起来一起。往往是都崇拜一个神明,这是因为一个社区没有一呼百应的大姓,于是借一个庙或一个
神把众多姓氏和村庄的人群维系在一起。“打大蘸”,正是维系和巩固社区稳定和团结的重要活动。。除此之外,客家人还有各式各样的宗教活动,始兴县很多地方的“六月六”扛阿公(当地人把本地的神明称作阿公),就是一种大规模的祈求丰收的游神活动。人们抬着神像,敲锣打鼓,有的还舞龙舞狮,到田间和乡镇游行,或者把神明扛到河里“搞水’(给神像洗澡),祈望神明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多元文化。
韶关的客家人一直保持着客家人的特色,在吸取周边优秀文化如广府文化、湘文化、赣文化影响的同时,韶关的客家人顽强地保持了客家精神,并发扬光大。他们认同客家文化,客家人那种崇文尚武、耕读传家、勤劳勇敢、刻苦耐劳品德,在韶关的客家人中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张九龄、余靖(北宋大臣)、廖燕(清代名士)和陈嶙(明朝抗日援朝大将)、薛岳(现代抗日名将)、张发奎(现代北伐、抗日名将) 等等是韶关客家人的杰出代表。张九龄是客家人的骄傲,也是广东人的骄傲。他的政绩、他的文采,他的风度,被称为“自古南天第一人”,至今为后人景仰。张九龄出生于粤北,却把中原文化带进粤北乃至整个岭南,为客家文化的孕育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韶关的客家人播迁到外地,也把客家精神带到各地发扬光大。
韶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所以六祖慧能在广东苦苦寻觅祖庭不果,最终还是在韶关曲江马坝镇附近找到一块宝地,作为开庭的圣地,此后他又在韶关的大鉴寺宣讲佛法,由弟子整理而成《坛经》,慧能的真身千百年一直在南华寺供奉,韶关至今流传着很多关于慧能普济众生的传说;而他的《坛经》成为佛教圣典、在全世界广泛流传。韶关、梅州、赣州、龙岩、三明等客家人聚居地的名刹古寺,几乎都是禅宗佛地,客家人,包括韶关的客家人,对佛教格外信仰。客家文化是多元文化,其中就包括佛教文化的精华。
3、封闭性的弊端。
韶关的客家文化同整个客家文化一样,有着光彩夺目的精华,但无庸否认,韶关的客家文化也有其不足,这就是商业意识不够强。光绪二年,《韶州府志》载:“曲江山水秀丽,衣冠不乏,沃土满望。故人多乐农而厌商。”韶关地处广东、湖南、江西三省交界,是交通要冲,自唐朝张九龄开通大皮岭之后,韶关成为中原和岭南的主要通道,地位更加重要,作为物质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发展商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但是可惜的是,韶关的客家人却把便利拱手让给外地人。围屋,把人圈在了屋里,把宗族宗亲圈在了屋里,更把精神文化等社会发展的人文因素局限在屋里。这一过于内敛文化承传到了现代,甚至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桎酷。20世纪50年代以前,韶关的客家人出外经商的人很少,在本地做生意的人也不太多,就是经商的也大都是小本经营,补贴家用,商业活动从来也只以副业、偏门出现。在韶关最活跃的商人首推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北上的老板,其次是湖南和江西人,此外是福建和浙江人以及省内潮州和梅州人,韶关本地商人不占优势。因为外地商人众多,所以韶关市区和各县几乎都有会馆,如韶关市有广州会馆、楚南会馆(湖南同乡会)、章会馆〔江西同乡会〕、福建会馆、浙江会馆等。其中广州会馆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颇有气势。直到上一世纪后期改革开放,在韶关经商办厂资本最为雄厚者多为外地人,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开放先走一步的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在进一步拉大。韶关客家人的传统观念重农轻商,这一直对本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也是不能不正视的弱点。
三、 始兴围屋的现状和粤北民俗文化建设。
粤北地区自然风光秀美,文化积淀深厚,这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给粤北人民的财富,如何保护好,开发好这一财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首先,正确认识粤北客家文化。充分肯定其优良传统,增强发展的自信心;正视存在的缺陷,杨长避短,努力吸收外地区、外系统优秀民俗文化,提高韶关整体人口素质,培育勤劳开放开拓进取的民风。通过弘扬客家文化的优良传统,克服其弊端,加快韶关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是加快粤北民俗文化保护研究开发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也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有了内在的动力和发展的源泉。
其次,提升粤北客家民俗文化的地位。从韶关地区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便可以看出当前粤北客家民俗文化所初的尴尬地位。韶关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自然景观的有丹霞山、大峡谷、金鸡岭、坪石漂流、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车八岭国家森林公园等;人文景观有南华寺、马坝人遗址、南雄珠矶巷、乳源瑶寨等。而始兴围屋知名度较低,这与其居于粤北民俗文化的中心地位及其不相称。笔者认为,应大力开发利用围屋这一珍贵的文化资源,在现有条件上,努力提升韶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含量,特别是旅游观光的文化含量和档次,以提高韶关地区的知名度。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打通交通瓶颈,使大围屋与外界的联系更便利更快捷,缩短与外地的心理距离;二是打通南华寺、马坝人遗址、始兴围屋、车八岭国家森林公园、南雄珠矶巷之间的联系,用文化、休闲这一红线把这几颗粤北地区璀璨的明珠有机地串连起来,形成文化休闲走廊,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一走廊的妩媚魅力和心灵的震撼力。
再次,组织文化部门、文物部门、有关院校和学者为主的力量,对始兴围屋及整个粤北民俗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行开发性发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进一步提炼初民俗文化精粹,使粤北民俗文化成为凝聚韶关人民的精神力量,成为促进韶关人民团结开拓奋进,迎头赶上经济发达地区的心理底气和历史积淀。
满堂客家大围这座历经170年风雨依然屹立的只是始兴乃至韶关客家围楼的一个代表,始兴客家围楼保存完整的那200多座,不但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而且是是研究客家文化发源,发展的重要的证据,因此了解、研究、宣杨、保护始兴客家围楼是每一个韶关人都应该努力做到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