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艺术技巧推陈出新。据考证,粤剧起源于明代中叶,是由北方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唱腔,融汇珠江三角洲当地民间音乐,而形成以梆子、二黄为主腔的剧种。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西方自由民主思潮推动着中国社会各领域出现了改革,粤剧也从此打破了数百年来一直对外来剧种的依赖,开创并确立了自己的程式、唱腔和舞台艺术,涌现出了如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千里驹、桂名扬、廖侠怀、白玉堂等一代宗师,现代粤剧史由此开篇。红线女的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艺术花旦行当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初创和里程碑的意义。
红派艺术在唱腔艺术上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吸收了京剧等其它剧种、以及美声歌唱、电影等的技巧,结合个人的声线条件,融汇创造出了龙头凤尾、跌宕起伏、音域宽广、清脆秀丽、刚柔相济的红腔风格;在舞台艺术上,以粤剧传统花旦舞台功架为基础,吸收了京剧名家程砚秋的身段艺术,并将俞振飞、周小燕、朱传茗等戏剧名家的艺术融为一炉,突破了传统粤剧中单纯表现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戏路极为宽广,不论古代的小家碧玉、宫廷贵人、青楼妓女,还是现代革命女性,都能涤尽铅华,展示出东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气质、高洁端庄的风韵,表现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正气凛然的性格特征,以及在抗拒苦难或悲剧命运中磨砺出那富于韧性的品格,表演细腻传神。现代剧《山乡风云》,更是在现代剧和传统表演程式的结合上获得了标志性的突破,被认为是粤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红线女意识到,用粤剧来表现现实社会生活,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表演程式,必须服从于剧情内容、服从于人物身份和性格,她大胆改革,突破了当时演现代剧要么生搬硬套传统表演形式、要么象话剧那样纯自然生活化的表演,《山乡风云》既没有生搬硬套传统行当的一招一式,但全部表演都合乎戏曲规律,这样演出就更贴近生活、真实自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更加丰满、人物性格的刻画更加淋漓尽致。其中,红线女饰演的红军女连长刘琴,同时又是乔装深入敌人巢穴的一名女教师。以红军女连长形象出现时,吸收了小武的身段,飒爽中带凝重,轻而不浮、猛而不燥,节奏分明,深得其妙,既符合红军部队的实际操作,又符合戏曲表演程式。对月抒怀及与敌人正面斗争的情节,用的则是小生身段,温文典雅,但既然是红军干部,故演来潇洒轻盈而不飘滑。刘琴既现英风、又潜文质,使她后来乔装教师,有了内在的依据。红线女的红派艺术,是经过多年的长期舞台实践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首首名曲皆脍炙人口、海内外广为传唱。粤剧也因此而被周恩来誉为“南国红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