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野蛮——蒙古摔跤

家乡区县: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

     摔跤,蒙古语称为“搏克”,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摔跤手为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十三世纪时已经盛行于北方草原。既是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活动。所属在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时进行。

       近代方志记云:“肇自古昔,为蒙古最嗜之游戏,今则盛行于北蒙古,若逢鄂尔博祭日,则必举行此技,角者著皮革之单衣,跨长靴,东西各一人,登场而斗,以推倒对方为胜。族长及王公临而观之,授胜者以奖品,平时则其部之少年,集二、三人而行之。”这说明蒙古人不但在那达慕和祭敖包时进行,而且在平时也三五相聚,搏击为乐。

      蒙古式摔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摔跤比赛时,身穿铜钉牛皮坎肩“昭达格”,头缠红、黄、蓝三色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下身穿套裤,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出场时,双方摔跤手挥舞双臂,然后互相搏斗。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级,采取淘汰的方式,决赛出冠军手、亚军手和第三名,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奖品。

      摔跤参加人数不限,但须成偶数,少则二至四人,多则一千余人,比赛胜负采取单淘汰法,蒙古族有许多的摔跤技巧,可以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可以抓住摔跤衣、腰带、裤带,但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人拉倒,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在摔跤开始的时候,摔跤手要着摔跤服,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短袖背心,上面钉有数行铜钉和银钉,背面有圆形眼镜或“吉祥”之类字样。蒙古语称昭达格。下身穿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肥大套裤,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子和各色绸料做成,腰间系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短裙,蒙古语称希力布格,腰上还扎有花皮带,库掏钱面双膝部为绣有别致的图案。有孔雀羽形、火形等吉祥图案。脚登蒙古靴和马靴,头缠红、蓝、黄三色头巾,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
蒙古族的摔跤,既不同于中国式摔跤,也不同于日本的相扑。它在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蒙古式摔跤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摔跤人数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一百二十八、二百五十六等双数,总数不能出现奇数。报名不分民族,不分地区,不限体重。安排对手由德高望重的裁判员负责,不征求摔跤手的意见。比赛实行单淘汰制,即每轮淘汰半数。

      摔跤手的服装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用香牛皮制做,上边钉满银行或铜钉,后背中间有圆形镜或“吉祥”之类的字,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脚登蒙古靴或马靴。名跤手脖子上佩戴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项圈—江嘎,看上去煞是威风。它是在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优胜的象征。比赛场地简单,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软空地,观众席地围坐,摔跤手就可以在中间进行比赛了。比赛前,双方都有高唱挑战歌,以助声势,唱三遍后,双方摔跤手跳跃而出,做着雄鹰展翅的舞姿进入会场。
比赛开始,摔跤的双方互相致意和向观众敬礼后,开始较量。顷刻间,争斗相扑,盘旋相持,腿膝相击。蒙古式摔跤以巧取胜,一跤定胜负,只要身体有一处着地就算输了。但不能抱腿,不准反关节动作,不准扯裤子。蒙古摔跤大体分踢、绊、缠、挑、勾等三十余种、三百多个动作。凡取胜者,到裁判台双手捧出事先准备好的果子、奶食等,然后边跑边撒在围观人群中,让大家分享他的“胜利果实”。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liuxiurong921217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28525968.html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49628055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2949628055/profile?topnav=1&wvr=5&user=1

wubumao、(2014-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