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音乐

家乡区县: 潮州市湘桥区

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潮州地区各类民间器乐的总称,除潮州外,还广泛流行于闽南、粤东、广州、上海、台湾、香港、澳门各地及东南亚各国和潮人聚居地。潮州市是潮州音乐的中心和发祥地,其源头可追溯到唐宋之际,至明清时期发展成熟。

南宋时杂剧和民间百戏、民间音乐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福建、广东沿海富庶的地方是南宋的大后方,也随着苏杭的发展而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自然要比北宋方便些、频繁些。北宋时产生于温州的南戏,至南宋时盛行于临安等城市,并且向南方传播。据《漳州府志》卷三八载,南宋时,朱熹的门生陈淳(1153-1217)给漳州知府傅伯成的一封信,建议禁止当地农民结集演戏。这封信,除了说明当时南戏空前发展之外,也提供南宋时,南戏从苏杭经福州南下,播及漳潮的有力佐证。

外江戏及外江音乐在潮州于清末民初一直盛行,到20世纪50年代才渐告衰落。

现在,除个别地方还有外江乐存在之外,大多数的外江乐已经溶化在潮州音乐乐种的各种形式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潮州音乐得到蓬勃发展。50年代初成立汕头潮乐改进会和潮州市民间音乐团等组织。1956年潮州音乐曾在北京参加全国音乐周会演,1957年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获得金质奖章。一些音乐家和音乐单位相继来潮汕考察和采风,从潮州音乐中追索隋唐音乐的足迹和遗响。

60年代后出版的潮乐著作有《潮州民间音乐选》、《潮州音乐曲集》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器乐曲代表作有《春满渔港》、《欢庆胜利》、《喜送丰收粮》、《一路送粮一路歌》;整理乐曲有《关公过五关》、《双咬鹅》、《追舟》等。

小茄瓜(2014-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