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锣鼓是广东潮州的汉族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流行于广东省汕头一带。原是一种演奏弦诗乐为主的小型吹打,后来吸取戏曲音乐加工发展而成。潮州锣鼓分潮州大锣鼓、潮州小锣鼓及潮州苏锣鼓等多种,其中以潮州大锣鼓最为著名。
广东省潮州锣鼓的发展与潮剧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潮剧原名潮音戏,又名白字戏,一般统称为潮州戏。它的形成与发展,基本上是以宋、元南戏、弋阳系统诸腔为基础,经过昆腔、汉剧、秦腔、汉族歌舞小调的影响而逐渐脱胎演化为一独立的地方剧种。而潮州锣鼓(特别是其中的潮州大锣鼓)不少套曲是直接取材于潮剧的情节和音乐。从演奏形式上看,潮剧有文戏、武戏之分,伴奏音乐上又有小锣鼓、大锣鼓、苏锣鼓等组合特点,与潮州锣鼓的演奏形式完全相通。据民间艺人回忆,潮州锣鼓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汉族音乐乐种,至少在清末咸丰年代已经成熟。在此以前,仅有由四面锣和两付大钹演奏的清锣鼓,称“四锣二钹”,后来加入唢呐吹奏一般弦诗谱,并增用了斗锣,称为“长行锣鼓谱”。十九世纪下半叶,由当时著名的民间艺人欧戏奴、谢奴仔、吴德润等,在前人演奏的基础上,将汉族传统民间锣鼓与潮剧音乐经过创造性的加工发展而确立,其中尤以欧戏奴贡献最大[1] 。
潮州锣鼓的演奏形式有大锣鼓、小锣鼓、苏锣鼓、笛套古乐、庙堂乐等多种,其中尤以大锣鼓的演奏形式最具有代表性。
潮州大锣鼓
潮州大锣鼓主要流行于潮安、汕头、澄海等地。按传统习惯分文套、武套两类。文套多为叙事性的抒情乐曲;武套大多描绘战争场景。武套所用乐器:打击乐器有大鼓、低音鼓、斗锣(又称曲锣、班罗,数目八至二十四面不等,但必须是双数)、深波、钦仔、抗锣、苏锣大钹、小钹,各乐器均有固定音高要求。如斗锣音高为所奏乐曲的sol音,大钹、小钹为Re,钹仔为do,深钹为sol或Re等。
管乐器用双管编制,唢呐(2)、笛子(4—8),有时加用大号头,潮州大锣鼓武套不用弦乐器。文套所用打击乐器与武套同,但斗锣仅用二至四面;管乐器有小唢呐、笛子;弦乐器有洋琴、椰胡、梅花琴、三弦、瓷琶、提胡、大胡等。不论文套、武套,儿用唢呐为主奏乐器的乐曲又称唢呐大锣鼓,而以笛子为主奏乐器的乐曲称为笛套大锣鼓。潮州大锣鼓打击乐的主要特点是用大鼓、斗锣、深波、钦仔。其演奏风格浑厚雄健,刚劲激昂,传统乐曲有许多是表现历史战争题材,很有气魄。著名的传统曲目有十八大套:《关公过五关》、《双咬鹅》、《红迈追舟》、《十仙潘桃会》、《岳飞大战牛头山》、《复中兴》、《六国封相》、《抛网捕鱼》、《陈生告官》、《三休樊梨花》、《薛刚祭坟》、《十八家妇征西》、《秦琼倒铜旗》、《黄飞虎反朝歌》、《绿袍相掷钗》、《八仙庆寿》、《天官赐福》、《闹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