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风俗--婚娶
订婚,意为男女婚事初定。先由媒人互相串通,就说想对亲戚,男家就请算命先生“合婚”。如“合”,男女双方就互换庚帖,“媒人”便将彩礼、衣物、妆奁送往女家。聘礼一般是二石四斗小麦,二十四块银圆。男女两家商定吉日后,便举行结婚仪式。也有不写庚帖,单凭媒人口头说媒定亲的。解放后,由“介绍人”“架桥引线”,男女见面互赠礼物,初步同意后,女方家属赴男方“看家”。历经一段,互相了解,情投意合,双方偕同介绍人购买衣物,约定日期,举行订婚仪式。“订婚”时,一般是男方请来亲朋好友设席款待。从此,婚事即定,年时节下,礼尚往来。
有的婚姻完全自主,自由恋爱,毋需媒人说合。也有不受彩礼的,不举行订婚仪式。 、
结婚,俗称“娶媳妇”。旧时,由男方择定良辰吉日,女方同意后,即备办结婚之事。亲友为出嫁女子送礼物、衣服和钱币,称为“添箱”;为娶媳妇男子送贺礼、钱币,称为“贺喜”。结婚之日,男女盛装,备轿车迎娶。女方送亲的妇女称之为“送亲奶奶”,另有一小孩称之为“压轿儿”。陪新郎伴娶者必须是4人或者6人,其中有一妇女称为“娶亲娘娘”。至女家,将所带“盘馍”(16个大馍头)送给,并备有“压礼”。用饭后,礼炮三遍,新娘由姐妹或嫂搀扶上“轿”车。也有“抱轿”的,即出嫁女坐在盛满粮食的斗上,由兄长连人带斗抱上轿车。后来坐斗除了,由兄长直接抱上轿车。至男家门口,男家以红毡铺地,迎新娘下车,有司仪唱礼:“新人下轿,大吉大利”。进街门时,男家事先在门槛前放上骡鞍、套簧(驴子拉磨的套具)。新媳妇要跨过骡鞍、套簧,然后进街门。这时唱礼的就唱:“新人跨骡鞍,一世保平安”,“新人跨套簧,进门就顺当”。也有在车前布骡鞍的,跟前面讲的一个意思。然后“拖婚”,即新郎用一条红布由新娘牵着。踩着毡进入堂屋拜天地、拜祖先。礼唱“领进新人拜宝堂,专借宝壶上面安”。礼毕,则入洞房,夫妻互拜。此时,小伙姑娘们俱来闹洞房,多以要喜物(红头绳、荷包、香袋等)、打趣、猜谜、偷房等方式取闹。取闹时不拘礼节,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之俗。夜有“看酒”、“铺床”诸仪。
三日,新娘入厨行参灶礼,新妇调羹,并敬祖先公婆等人。是日,亲友作贺,东家酬以酒馔,尽欢而罢。
婚俗传至民国中叶,如换庚帖,行彩纳币等仪,逐渐消失。解放后婚俗大改,繁礼缛节,大都取消。男女到法定结婚年龄,持介绍信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选定日期举行结婚仪式。婚前仍有“添箱”之俗,男方向女方送箱柜、衣物、棉花、钱币等。迎亲时,新郎新娘多乘自行车、手扶拖拉
机或汽车(轿车)。结婚仪式较简单,一般为参加婚礼者入席,宣读结婚证书,主婚人讲话,新郎新娘向来宾致敬(鞠躬)、新夫妇谈恋爱过程,亲友赠送礼品。主人设席,新郎新娘斟酒敬宾客,女家向帮事每人赠一手帕或一双鞋垫,表示谢意。是晚,仍有“闹洞房”的习惯。近年来,有的还旅游结婚,一般只邀请亲朋好友,以糖、果、烟、茶招待。
TAG:民勤风俗--婚娶 (责任编辑:admin)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