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蓝印花布,相信在启东只要是上了年纪的人都有这样的记忆:那些年,农村家庭里几乎“家家都有纺织女,户户都有染布匠”,织染技艺已成为“家户习为恒业”,蓝印花布作坊遍及每个乡镇。旧时,蓝印花布是咱们劳动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人们身上穿的,头上戴的,生活中用的被面、包袱布、蚊帐、门帘等都是蓝印花布制成的。
时至今日,老人们只要一看到蓝印花布就会勾起他们年轻时美好的回忆,而如今的年轻人却只能从学校、博物馆中了解到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和文化。从生活必需到逐渐没落再升华至现在成为艺术品,简单质朴的蓝印花布烙下了历史的印记。如今,已经登上大雅之堂的蓝印花布让我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一起走进那蓝白相间的世界……
蓝印花布的渊源
去年3月,一张“第一夫人”彭丽媛身着蓝印花布的照片在网络上热传。据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证实,这款衣服的面料产自南通,且花纹样式来自启东农村。对于这式样、花色非常简朴的衣服不论长幼,咱们启东百姓应该都有记忆,这不是外婆、奶奶的专属“老布衣裳”吗?
诚然,这蓝印花布就是启海人俗称的“老布”。蓝印花布看着简单,制作工艺却非常复杂。且不说纺纱织布,光是印染就有许多环节:一要“裱纸”:刻花所用的纸版,一般用3~5层皮纸、高丽纸糊制,用糨糊刷裱,晾干后刷一层熟桐油,待干后压平使用。二要“画样、替版”:用刷帚沾少许颜料粉把原样替下或重新设计新样稿。三要“刻花版”:在油板纸上刻花,刻刀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四要“上油”:把刻好的花版刷熟桐油,晾干,经过2~3次正反面刷油,最后晾干压平待用。
接下来是“刮浆”,按1:0.7的比例调制黄豆粉加石灰粉,把花版放在浸好的土布上用刀刮浆,浆水从花版的镂空处漏下,在土布上形成突起的花纹。接着是“染色”:上浆的布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湿到浆料发软后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并不断转动布面使其氧化均匀。布出缸晒干后,要“吃”酸固色,接着是“刮灰”,上浆过的花纹成为白色,其他处染为蓝色,把灰刮掉,花纹就显示出来;经过“清洗、晾晒”,染色师傅用长竹竿将湿布挑上7米高的晾晒架上,晒干后用踹布石将布滚压平整。染后的布呈深蓝色。染好的布去了浅浮灰浆,密封处露出本色。灰浆块面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裂缝渗透到布上,留下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冰纹。
明清以来,蓝印花布作为主要家庭生活必需用品流传于整个南通地区。蓝印花布作坊遍布每个乡镇,其中影响较大的乡镇染坊有:如皋的石庄、白蒲;通州的二甲、平潮、石港、五总、骑岸、四甲;海门的三阳、三厂;启东的汇龙、近海、北新等地。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印花担”队伍的迅速发展。“印花担”走街串巷,走乡串村,只印花、刮浆,不染色,为农家提供各种形式的花版。据传,清末,南通地区“印花担”队伍还保持着近百人。这种上门提供印花便利的服务,深得农家的欢迎。因此,桐油纸版作为印花版在南通一直沿袭至今。目前,南通、通州、启东还有少量家庭染制作坊,传承了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蓝印花布源自民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其色彩的亲和力,适用于做民间的各种日用品、装饰品,如服装、头巾、肚兜、被面、包袱布、门帘等。其主题多为表现平安、吉庆、富贵、福禄、长寿、爱情等,其图案大致可分为几何图案、文字图案、动物图案、植物花卉图案、器物图案、人物与自然景物图案等六大类。
从生活必需到逐渐萧条
蓝色的底、白色的花,从宋代起源至明清兴盛,手纺、手织、手染的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因结实耐磨、图案吉祥等特点,一直是老百姓喜爱的生活用品。民国后期,由于受到五彩花布的影响,蓝印花布的生产销售规模开始萎缩。后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商品经济的浪潮袭来,农耕文明条件下产生的传统技艺也受到了影响,先进工业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艺,现代化纺织机器和先进的印染技艺取代了传统的木质纺纱机、织布机。在江苏南通,原先大规模生产蓝印花布的作坊纷纷改行,至今只有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及南通市区还保留有一部分传统印染工艺,传承情况不容乐观。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随着棉纺业的兴起、靛蓝业的发展、型纸板的流行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人们物质生活和审美心理的变化,传统纺织品在近半个世纪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从平房改建为楼房,从木制花版床改为现代的席梦思床,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使原有蓝印花布上下对称的被面和帐檐失去了生存空间;而民俗生活的变化也使走亲戚、回娘家时必用的蓝印花布包袱逐渐被时尚的各式包袋所代替;服饰文化也由原来的土纺土织、以蓝色为主色调的穿着改变为用各种面料制成的色彩丰富的时尚服饰。由于失去了实用性,传统手工蓝印花布逐渐走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今年85岁,家住汇龙镇城东村的朱品兰老人家中仍收藏着两条蓝印花布的被面。老人说儿子、儿媳看不上,更别提传给孙子、孙媳了。当年不会纺纱织布根本就嫁不出去,如今这些年轻时候的“作品”只能伴着自己逐渐老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美国等一批收藏家及博物馆在国内掳走很多优秀的纹样和资料,使很多蓝印花布宝贵的实物资料流落海外。同时,随着一代代民间艺人和曾经使用过蓝印花布的老一辈的去世,很多民间优秀的蓝印花布作为收藏和使用者的祭品也随之消失,凝聚了祖祖辈辈智慧的优秀图案纹样子面临失传的尴尬。
传统工艺呼唤传承
随着现代印染工艺的兴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光景一去不返。南通二甲、启东汇龙、海门三阳等地的蓝印作坊也日渐凋落,蓝印艺人纷纷别枝离去,另觅生计。
以启东蓝印花布厂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初恢复印染蓝印花布后一直坚持了近40年,但终因销路不畅、技术人员大量流失而被迫停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蓝印花布的使用者大量减少,而每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的需求。蓝印花布已从农村的千家万户逐渐走进了艺术层面的收藏和美术院校的教育研究中,收藏和研究成了蓝印花布新的归宿。
1996年,身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的启东籍人士吴元新,成立了集收藏、展示、研究、传承、产品开发为一体的建国以来第一家私营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由此,南通蓝印花布的传统工艺传承得以进一步挖掘和弘扬。2002年,南通市政府出资扶持帮助蓝印花布艺术馆在濠河风景区扩建新馆。开馆以来馆藏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实物及图片资料五千多件,以及相关的传统印染工艺藏品(夹缬、绞缬、民间彩印)等一万多个纹样。
2006年5月经专家考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授予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为“中国蓝印花布艺术传承基地”。2006年6月,由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是,蓝印花布传承的逐渐式微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据了解,全国主要蓝印花布产区掌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已不足50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减少,这一状况严重威胁着蓝印花布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目前,南通市有关部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蓝印花布的传承进行扶持。一是保留传统染坊中师傅带徒弟的传承形式,二是在全国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传承人。2007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8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课程列入染服设计系本科生教学;中央美术学院连续5年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课程列入公共选修课,让喜欢民族民间文化的学生有机会选择传统工艺课程,从中学习传统蓝印花布技艺,并动手参与刻版、刮浆、染色等各道工艺流程的制作。在培养传承蓝印花布传统印染工艺的人员方面,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经同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共同培养传统染织服装方面的硕士生、本科生。2009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与南通大学成立了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并配备了具有民间艺术特长的博士生、研究生专业从事蓝印花布研究。这些培养途径都使蓝印花布的传承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从农村家用纺织品转为现代装饰品,从传统艺术图案蜕变成现代家居时尚元素,蓝印花布要传播开去,也要广接地气。近十年来,吴元新带着工作团队不断研制,先后开发了台布壁挂系列、包袋系列、丝巾领带系列、鞋帽系列、玩具系列、工艺品系列等六大类千个品种。以往的蓝印花布,一块成品上蓝色只能有一种,而现在则可在同一块布上同时染出多种层次的蓝,为喜欢蓝白搭配的审美需求提供了更丰富的选项,纹样和图案也愈发多元。
值得一提的是,吴元新设计的“年年有余”饰品、“凤戏牡丹”、“喜相逢”桌旗系列三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蓝印花布作品首次亮相国家博物馆。
千百年来,蓝印花布所传承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世人敬佩,这一民间瑰宝也幸得传承。采访中,吴元新也一再提及启东仍然是蓝印花布各式纹样的“富矿”,每年都有近300幅各类蓝印花布随着老人过世一起消散在人世间。而值得庆幸的是,吴元新和他的家人一直在老家致力于保护这一文化瑰宝。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吴元新,一直想用地缘优势在启东创立一个蓝印花布博物馆。
□相关链接:
南通蓝印花布
南通蓝印花布始于明代,流传至今。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民间工艺家的不懈努力,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辉煌。由吴元新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被列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由他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也被命名为——蓝印花布之乡。2013年,南通蓝印花布入选20个“江苏符号”。
蓝印花布与芦扉花布的区别
不少沙地人记忆中同是蓝白两色的芦扉花布是否也是蓝印花布的一种呢?吴元新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说,芦扉花布是清代产于江苏太仓、沙洲、南江、崇明一带的民间土织布,后期被江南移民带到启东。芦扉花布是用事先染过蓝的纱线做经线,用白色纱线做纬线,顺序间隔,织出似席编结构的纹路,按纱线多少织出大小不同的席纹,又叫“三根头芦扉花”、“四根头芦扉花”,也有织出格子、条状纹路再嵌以吉祥文字图条的如“田字芦扉花”、“喜字芦扉花”、“缠万字芦扉花”。 蓝印花布因名字中带有一个“印”字,故有通过纹样印刷这一制作工艺,而芦扉花布的图纹是编织而成的。旧时,芦扉花布多用作花式较少的男士衬衣面料,或制成被褥夹里。芦扉花布因纹样少在艺术价值上与蓝印花布不可同日而语。
从生活必需到逐渐没落再升华至现在成为艺术品,简单质朴的蓝印花布烙下了历史的印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