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也叫上元节,俗称“正月半”。沙地的“正月半”有着许多与众不同之处。
节前,家家户户打粉做“卷团”(用糯米粉制成,形状两头大、中间细)、圆子。月半中午包馄饨,意为“兜财”;用米粉做成棉桃、棉花包、玉米、豆等,串在竹枝或筷子上,置于田头,祈求丰收,俗称“斋田头”;还用米粉做成猪、羊、鸡、鸭等置于屋内家具上斋供,预示六畜兴旺。也有的在元宵之夜请所谓的“灰堆姑娘”或“炕三姑娘”,求问年成好坏。夜间,立高竿,挂红灯。如遇丰收年份,河岸路旁灯火成行,儿童提着状如车、船、龙、马、兔、鱼、鸟、虾、蟹等各种式样的彩灯,串街走村,玩耍嬉闹;成人掼火球,照田财,放烟火或“调狮”“舞龙”,杂以丝竹锣鼓,统称为闹元宵。
据说,沙地启东农民在正月十四晚上到田头扦上卷团银子的习俗是从崇明传入。1910年,启东闹虫灾,农民有种无收。有人从崇明小沙上带回一袋用面粉做的两头大中间小的点心,说是在正月十四扦到田头,再化些纸银子,虫灾就没有了。于是,家家户户就照此做卷团,折银子,一传十,十传百,这种节俗便流传开来,并称为沙地启东同吃元宵、挂灯笼一样的元宵节重要活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