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沭阳的由来

家乡区县: 江苏省沭阳市

东魏武定七年,孝静帝改僮阳郡为沭阳郡,有郡没城墙,故时时遭到土匪兵患袭扰,就连宋江都亲率梁山泊义军攻打过沭阳(《沭阳县志》有记载)。到明正德七年(1512),知县易瓒始筑土城,位置就在沭城西郊中心村一带(人们所说的土城庄), 

也可以说这是沭阳最早的城。土城范围不大,仅可居住数百户(明正德七年全县才10168户)居民。 

因雨季沭河泛滥,水患不断,土城多次坍塌,居民流离失所。 

到万历十八年(1592),知县徐可达下令迁城,在今沭阳城旧址上筑砖城。 

就在筑城近半时,黄河决口,洪水滔滔而来,沭阳成了洪泛区,一片泽国,筑城无法进行下去,遂停建。 

万历二十四年知县杜从心开始续建城堞,造桥梁。一些史料和传说沭阳城建于万历四十四年,是错误的。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证实,始建城为万历二十四年。 

万历四十四年,这时的杜从心早已调离沭阳,城墙早已建好。到万历四十四年时,知县为潘灼,他又在原基础上重建了东、南、西三处正门,正东门叫承晖门,正南门叫迎薰门,正西门叫宣义门,南外设小南门,城为腰子形,也有说为船形。 

崇祯十七年又建敌楼四座。为抗御洪水侵袭,历年不断加固,老城墙变成了砖石结构。 

著名摄影大师吴印咸赠我家的《吴印咸摄影集》中,有一幅1923年拍摄的照片《晓市》,就表现承晖门内外做生意小贩赶早市的情景。还有一幅《小桥》,也是吴印咸1926年拍摄作品,照片中的木桥在迎薰门外。 

这两幅摄影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出现沭阳城旧貌的资料。 

沭阳城建成后,又在城内建两条主街,即城内大街和城内后街。实际上城内大街并非仅在城内,西至西关外圩门(酒厂)向东,穿过城内出承晖门(东城门),又往东延伸,穿过外圩到达东关口(今浙江商城附近)。俗称“东关到西关,十里不转弯”。 

城内大街均是房山青条石铺就,老街筒宽仅四米左右。 

民国年间,历经370年的古城墙被国民党沭阳县政府拆除。 

2007年,在省文化厅文物处的关怀下,拨款30万元维修古城遗址。但因杯水车薪,要想恢复雄伟宏大的古城遗迹难以实现。后在专家的建议下,在临河的石工上砌起1.5米左右的砖墙,算作对古城遗迹段落的恢复。 

古城墙遗址建成后,许多市民反映此处非古城址,古城址在此北数丈处,这里仅是老沭河护河石工。专家指出,如按原址建设,需要数亿元投入,而且要拆迁数百户民居,这不太现实,只有照沭阳现有基础,按初期方案施工。 

古城墙也罢,石工也罢,不过是恢复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对古城文化的一种传承,不必斤斤计较。万里长城北京和河北段修建,因古址都在崇山峻岭段,故都移址重建,所谓古遗址不过是个形式,何必当真! 

这一路的阳光(2014-10-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