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寿(1874.9.23-1921.6.8),原名沈云芝,字雪君,号雪宦,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一儒商家庭。沈寿自幼学绣,8岁绣制“鹦鹉图”,以绣艺闻名乡里。1893年,嫁给绍兴举人余觉。1904年作品进献清廷为慈禧太后祝寿,慈禧御笔赐其“寿”字,遂易名为“沈寿”。1911年,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在意大利博览会展出,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为中国刺绣在世界获大奖第一人。1914年,应张謇之邀,任南通女子师范女工传习所所长。1915年,作品《耶稣像》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出,得一等大奖。1921年6月8日(农历五月初三)病逝,公葬于南通郊外黄泥山东南麓,时年仅48岁。有刺绣理论著作《雪宦绣谱》传世。
清明节,狼山风景区园博园内游人如织,靠江边黄马山东南侧,有数株如雪的梨花绽放,靠近山麓一侧,则有一高大墓阙竖立着。看墓阙额上,题为“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之墓闕”十三个红漆正书非常醒目。墓阙内,几位清秀女子正在向一座水泥制墓冢前鞠躬献花。一问,方知她们来自苏州,是在参观南通濠河畔沈寿艺术馆时,听说沈寿仙葬于此后,又特地赶来拜谒的,言语之间,充满了对一代宗师的敬意。
“世界第一美术家”
绣山山秀,
绣水水流,
江山如锦绣。 ——《沈绣谣》
1874年9月,江苏吴县阊门海宏坊一儒商,喜添一女,取名云芝。儒商名沈柳桥,字寿民,国学生,妻宋氏。沈云芝排行第五,家里开老古董店,以书画为大宗。
沈云芝所生活的年代,是苏州“闺阁绣”极为风行的时期,时有“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巧习针”盛况。云芝从小便随父亲识字读书,家藏的文物字画,给了她丰富的艺术熏陶。在擅绣的母亲宋氏影响下,云芝七岁与姐姐沈立等同棚习绣,八岁所绣《鹦鹉》之精美,即获家邻惊叹,至十六七岁,则更以绣艺闻名乡里。当时清宫常遣专人至苏州置办丝织绣品,剔选甚为严苛,许多人家绣品都被淘汰,独沈家母女绣品备受青睐。
1893年,云芝与绍兴举人余觉成婚。余觉喜读写,擅书画,善经营。婚后,夫妻伉俪互补,同研共进,画绣相辅,云芝的绣艺提高很快,其作品俗雅共赏,渐入艺术画绣之圣殿。
1904年,适逢慈禧70寿辰。云芝倾心绣得《八仙上寿图》等八幅绣品进献。慈禧见之,惊为绝世神品,随即懿旨嘉奖,御书“福”“寿”两字恩赐余沈夫妇,沈云芝遂更名为沈寿,余觉则更名为余福。1905年夫妇受朝廷之命赴日考察,触发灵感,乃在原所学苏绣的“顾绣”基础上,将中西绣技的精华融合,加上自已摸索出的新针法,独创“仿真绣”。1907年,清廷按慈禧谕旨设女子绣工科,沈寿被任命为总教习,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廷绣品女官。
1911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开幕,沈寿以仿真绣《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一举夺魁,荣获最高荣誉奖。意大利皇后对沈寿的作品爱不释手,亲自致函慈禧,赞誉沈寿为“世界第一美术家”,颁赠嵌有皇家徽章的钻石金表一块,并酬谢2万元意币。消息传出后,各国报纸竞相登载,沈寿因此享誉海外,她所创“仿真绣”开刺绣艺术一代新风,把我国的传统刺绣推向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由于清王朝被推翻,女子绣工科停办。1914年8月,沈寿受张謇之邀,赴南通任女工传习所所长。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博览会,在31个国家展出的20多万件展品中,以沈寿为代表的南通女工传习所仿真绣作品,在博览会引起轰动。不仅沈寿亲绣的《耶稣像》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南通女工传习所送展的《牧马图》《肖像》绣品,亦分获银奖和青铜奖。消息在国内迅速传开,南通女工传习所名声大振,大江南北前来报名学绣者络绎不绝,鼎盛期传习所师生规模达200人以上。沈寿所创之“仿真绣”也由此得到传承光大。
沈寿作为将西方绘画艺术融入东方绣艺的第一人,她把绘画章法,虚实明暗,在缣帛上表现出来,被誉为:“能惰象物之真,能辩阴阳之妙”,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这些精美绣品至今在北京、南京、上海、苏州、南通等地的博物馆收藏。当人们看着她绣的《八仙上寿图》《耶稣像》《倍克像《无量寿佛》《万年青》《花鸟册页》《观音像》《文蛤图》《柳燕图》时,无不为之倾倒、惊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