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阿桑奇被称为“黑客罗宾汉”,作为“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认为,透露公共治理机构的秘密文件和信息,对大众来说是件有益的事。9万多份驻阿美军秘密文件的泄密让他足以成为创造历史的人物。39岁(2010年)的阿桑奇,因涉嫌在瑞典强奸及性侵犯2名女性,被通缉,2010年12月7日他向伦敦警方自首,随即被押送到威斯敏斯特地方法院出席引渡聆讯,保释申请被驳回。2012年8月16日,阿桑奇获厄瓜多尔政治庇护。2014年3月8日朱利安·阿桑奇参加在线访谈节目时暗示将公开更多秘密。2014年8月18日,举行发布会,维基解密网站创办人阿桑奇正在考虑离开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向警方自首。
维基解密网创始人——阿桑奇
1,生平经历
于1971年7月3日出生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的汤斯维尔市。他的母亲“克莱尔”(化名)在他满周岁时和一位导演结婚。在他8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再嫁给一位暴虐的音乐家,不久分居。在阿桑奇14岁时,已搬家37次。频繁的迁居使阿桑奇没有机会接受完整的学龄教育,他依靠自学读了大量书籍,他才能成名。
在16岁时,阿桑奇得到一个调制解调器,并以门达克斯(Mendax)的名号联上了当时还未成形的互联网,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声誉,被称为“能够闯进最安全网络的高级程序员”。他甚至和两名黑客组成了一个名为“跨国颠覆”的小组,曾闯入欧洲和北美的保密计算机系统。阿桑奇和他的黑客伙伴们的活动日趋活跃大胆,引起了当局的注意,澳大利亚联邦警察针对他们展开了名为“天气行动”的调查行动。阿桑奇和一个16岁的女孩建立了关系。当他18岁时,那位姑娘怀孕,两人举行了非正式的婚礼,不久后阿桑奇有了自己的儿子。
1991年,阿桑奇20岁。9月份,他侵入加拿大电信公司“北方电讯”设在墨尔本的主终端,然后在那里四处刺探。多年后,首席检察官在法庭上描述阿桑奇几乎不受限制地访问那个系统时说道:“他就像万能的上帝那样逛来逛去,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事”。某天深夜,阿桑奇侵入系统时发现系统管理员也在线上,便试图联系他:“我已经接管了系统”。但管理员没有搭理他,于是阿桑奇给他留了一条消息“在贵网玩的很开心。我们未作任何破坏,甚至还做了几处改进。请勿致电澳大利亚联邦警局。”
2006年,朱利安决定创建“维基解密”,在他看来,信息的透明和自由交流会有效的阻止非法治理。自从他公布身份后,美国决定追捕这位创始人。2006年12月,“维基解密”公布了它的首份文件:这是一项“秘密决定”,由索马里反政府武装“伊斯兰法院联盟”的领导人谢赫·哈桑·达赫·阿威斯签署,被从通过Tor网络传递的内容中挑了出来。这份文件的真实性始终没有得到确认,而关于“维基解密”的新闻很快取代了对解密文件本身的关注。
2010年12月1日,国际刑警组织发出红色通缉令,以强奸和性骚扰罪名通缉朱利安·阿桑奇。这一案件起源于阿桑奇2009年8月在瑞典与两名女性的纠纷。当时,阿桑奇正在申请瑞典居留权,试图利用瑞典保护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维基解密网站。据当地媒体报道,这两名女性向检方称,其与阿桑奇的性行为最初是自愿的,但随后演变成为非自愿行为。一名女性称,在安全套破裂之后,她要求阿桑奇暂停,但这一要求被阿桑奇忽略。阿桑奇否认有任何过失,暗示这一案件是美国试图打击维基解密而实施的诬蔑手段。
2013年7月25日,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正式成立了以维基解密命名的新政党,并宣布将以参议院议员候选人的身份,参加晚些时候在澳大利亚举行的大选。
2,个人生活
隐秘生活
染了头发,使用化名,不用信用卡,不睡床。
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小餐馆中,阿桑奇说话声音很小,双眼警惕地注视着周围。阿桑奇表示,自己已经被特工盯上,出于自我保护目的,自己和一些支持者使用加密手机,不断更换手机号,住宾馆时用化名,头发也染了。在外住宿时,不是睡沙发就是睡地板,而且用现金结账,不用信用卡。
行事古怪
不少同事说他变得独断专行、古怪和反复无常。外来麻烦让阿桑奇心烦,而来自团队内部的争议更让他头疼。阿桑奇在瑞典受指控一事曝光后,维基解密网内部压力临近爆炸点。一些与他密切合作的人选择“公开背叛”。
《纽约时报》记者在冰岛、瑞典、英国、美国和德国采访数十名与阿桑奇共事的人或支持他的人,得到的印象是,这名网站首要革新者有人格魅力,但随着名气上升,行为开始变得独断专行、古怪和反复无常。
他的处事方式也在内部引起一些争议。一些网站支持者接受采访时称,阿桑奇容不下不同意见,如果与他发生冲突,结果就是“卷铺盖走人”。冰岛志愿者麦卡锡因看不惯阿桑奇的行为,疏远维基解密网。他说,大约有10多个“幻想破灭的志愿者”离队,有更多人可能会跟着离开。麦卡锡说,维基解密网发言人夏末被阿桑奇以“坏行为”为由停职。针对批评,阿桑奇称除维基解密网发言人外,迄今没有核心志愿者离开。
3,人物评价
品头论足:新英雄还是威胁者
阿桑奇的举动得到了一些人的钦佩,他甚至被打上“新英雄”的标记。但对他的批评之声也一直没有断过。
至今为止,“维基解密”卷入了大约100场泄密官司,有人指责阿桑奇打着自由的旗号损害国家利益。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说,美国官方非常认真地对待机密信息的处理,而把这类材料发送给无权获取机密情报的人是违反美国安全的。从这一角度说,阿桑奇无疑又是一个威胁者。阿桑奇未来的命运和评价,只能交给时间来安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