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04年生于澳门,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
代表作品
冼星海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近三百件,代表作品有: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歌曲《游击军》《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之恋》《夜半歌声》等。
家庭成员
祖父:冼容添,番禺人
祖母:卢氏
冼星海和妻子钱韵玲外祖父:黄锦村,住澳门,操打渔及航海业(冼星海出生后至7岁一直寄居外祖父家)
父亲:冼喜泰,番禺人,操打渔及航海业,36岁时被大海吞没了生命
母亲:黄苏英,广东人,住澳门,33岁生冼星海(遗腹子)
岳父:钱亦石(1889—1938)
岳母:王德训(1891—1985)
夫人:钱韵玲(1914—1994)
女儿:冼妮娜
外孙女:郭敏
人格品质
冼星海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而艰辛。在短暂的40年生命历程中,他经历了从一个普通贫苦船工的子弟,到音乐家,再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转变。冼星海之所以能够达到人生较高的境界,与他自身的经历、能力、思想境界追求以及自身的品格、作风等有直接的关系。冼星海的人格品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刚毅坚韧,自强不息。这是冼星海人格品质中最突出的特质。冼星海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积弱积贫的年代,国家民族的不幸使每个中国家庭的生活更加艰难。但冼星海没有因为家贫缺衣少食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习惯,养成了刚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品质。所以,他能在粮食不足、营养不良、抱病的情况下,自我激励,写出了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合唱》。
(二)志存高远。做人要胸怀大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育其弟子做“修身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之人。明代理学家张栻认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应该能“传道济民”。这些古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贫寒出身的子弟去执著地追求理想,并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这种理想道德人格在冼星海身上也得到了极好体现,冼星海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存高远,他的人生理想是创作出中国的交响乐,使中国成为世界音乐强国。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他只身到法国勤工俭学,生活艰苦,以至于几度饿昏过去,但却义无返顾,并最终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为理想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求真务实。冼星海求真务实的作风最主要体现在他的治学作风上:一是他对中国大众文化的现实需要方向上的正确判断和把握,开创了中国大众的革命音乐的创作道路;二是他探索出了中西结合的有鲜明民族特色、为人民所能接受的民族音乐创作之路。从1935到1940年的5年间,冼星海写出了几百首抗战歌曲,为民族解放运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物评价
冼星海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无 产阶级革命家。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民族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而且在他去世后的60多年里仍然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从冼星海的生平事迹透视其人格品质,并对其人格品质生成的历史文化基因与现实土壤进行分析,对于当今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人物名言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冼星海
“中华民族的解放胜利,就是要每一个国民贡献他纯洁的爱国之心。”——冼星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