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民俗风情之望江挑花

家乡区县: 安徽省望江县

   啦啦啦啦~在结束望江历史文化和美食文化介绍之前,请大家不要停止探寻的脚步,随我来细细品味下望江的民俗风情,淳朴憨厚的望江人民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保留了了很多很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望江挑花就是望江人民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千百年来,这种民俗谱写着望江人民华丽的历史篇章。

望江挑花的起源:

   望江挑花源于鸦滩,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也无法科学地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只有将幸福和安康寄托于神,祈求上苍的庇护。初期挑花就是专为敬神之用。少男少女,剪下一支长发,拧成发线,在麻布上挑成“长命富贵”、“天下太平”、“八卦”、“太极图”等,作为祭祀的供品。
唐末,文学家罗隐读书著述于香茗山莲花书院期间,往来于褒隐寺,走访乡里,研讨民间文学、工艺、地理、乐律,与群众密切相处。他在民间中发现千姿百态的挑花制品,引起了重视。他精心设计图案,改进技术,辅导操作,大力扶植。引导妇女用棉线代替发线,用棉布代替麻布,又从敬神祀品扩大到生活装饰品。于是,妇女们对挑花倍感兴趣和爱好。当时香茗山一带农家妇女,劳动之余学针线活,首先就是挑花。挑花制品不仅装饰自己,还可敬老和馈赠亲友,同时又是姑娘与小伙子谈婚的定情物,姑娘出嫁的陪嫁品。至明末清初,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创造了挑、钻、游、织等各种技法,使艺术构思巧妙,图案更为完整,形成了富有香茗山地方特色,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挑花艺术风格。著名艺术家赖少奇称之为民间艺术瑰宝,倍加珍爱。

望江挑花的特点:

   望江挑花的艺术特点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土、特、奇、古。
土——乡土气浓、俗中见雅。望江挑花从原料到成品,都是由农妇们精心劳作而成,她不仅仅是一种土生土长,便于家庭代代相传的工艺,而且是一种通过不同针法才得以完成的精美艺术。
特——针法独特、正反有趣。与四川挑花、湖北挑花、云南挑花、贵州挑花相比,望江挑花以其正反成趣的独特技法,凸现了望江文化的精深。挑钻的文字讲究玻璃文,两面能读,如:“丛竹竿竿笑,幽兰朵朵香”。
奇——新颖别致、花中套花。花中有物,物中有花,含意深刻。同中有异,大到一个地域,一个村庄,小到一家一户、一个人,各有各的心智,各有各的擅长;异中有同,用严格、细致、规范的针法挑出正反成形、花中套花的图案造型。
古——地方特色、古朴典雅。望江鸦滩古属“吴头楚尾”,楚文化是其底蕴,吴文化在这里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望江挑花独特的针法、鲜明淡雅的色彩、清雅流畅的构图,不难看出古朴淡雅的吴楚文化渊源和审美意韵。

望江挑花的技法:

   望江挑花的传统技法分挑、钻、游、织、滚、敲、包、绣八种,每种技法风格各异,各有妙处,详细观之,正反成趣,这是别于其它挑花之所在。
挑:也称“十”字针,又分单面“十”字针和双面“十”字针。单面十字针,一面以十字交叉线构图,另一面以一字连线构图。双面十字针则以双面十字交叉线构图,俗称“架花”,清新明快。
钻:即在经纬布上,沿着经向或纬向,根据图案的需要正反密铺而成。每针所跨纱数视图案的需要而定。成形后的图案色彩正好两面相反,互为阴阳,似提花效果,规范而厚重,
游:以双勾和游线的方式形成图案,正反相同,两面一致,每针所跨纱数一致。
织:将同色或多色经线梳理好,用另一种颜色作纬线以梭挑织,形成的效果与提花一致,图案正好两面颜色相反,一面清新,一面厚重,各有特色。
滚:用细布转成长条,按纱盘花,正面凸花,反面是凹花,立体感强,形象逼真。
敲:用于敲边,其中又有纳、绞、做、贴多种敲法,灵活多变,图象活泼。
包:是按布的经纬包出两面凸出的图象,古朴典雅。
绣:与苏州刺绣不同,它是用几把针数纱制作,两面同是凸出的花。
以上技法,各有其作用和妙处,配合得好,图中有图,花中套花,立体感强,正反成形,艺术巧妙,图案完整。不同技法的运用,挑绣出的饰品图案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效果。如以“挑”为主的游花,细腻、鲜明,正反图案花纹一致;运用钻花形成的织花则兼顾提花的感觉、钻花的效果,凸现了技艺的精湛和娴熟。

望江挑花的影响:

   1979年在安徽省群艺馆及有关专家、艺术家的关爱和推介下,原鸦滩区第一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承制挑花制品沙发靠垫和扶手300余套。安徽厅经常接待国宾,当许多随同来访的总统夫人、主席夫人对此赞不绝口时,便送上一件。这样,挑花制品又成了给国际友人的馈赠佳品;
1981年原鸦滩区再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承制挑花制品沙发靠垫和扶手200余套。在古朴典雅的安徽厅里,美观大方的靠垫、扶手再一次展示了望江挑花的魅力,吸引着人们赞美的目光;
2000年鸦滩镇第三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承制挑花制品沙发靠垫和扶手144套322件;
1980年应湖北省黄梅县邀请,望江挑花制品参加四项展销活动,深受台梅同乡会的欢迎;
1982年安徽省群艺馆、安徽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联合出版了《望江挑花》一书,用中英文对照,向国内外发行,详细介绍了望江挑花的形成及艺术特点和价值等;
1983年国际旅游会议在北京召开,望江挑花制品作为全国工艺品展览展品,承制319件入京参展,深受国际友人喜爱;
1985年由安徽省群众艺术馆美术师张志综合合肥(古称庐阳)、望江(古称雷阳)两地挑花艺术的特点,创作设计出“庐阳花布”,由安徽印染等厂家大批生产,畅销中外,《安徽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作了报导。中国美术馆还展出了“庐阳花布”,展示了挑花艺术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著名工艺美术家张汀同志对“庐阳花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欣然命笔题写了“庐阳花布”和“庐阳玉稠”八个大字;
1986年鸦滩挑花工艺厂,为北京亚运村承制挑花工艺品600余件,深受中外嘉宾喜爱,以高于成本10倍的价格销售一空;
1987年鸦滩挑花工艺厂为北京福乐尔公司承制挑花领带500条,均按高档领带出售;
首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一曲《挑花舞》、《莲湘舞》,红遍宜城,人人称绝,挑花服饰,倍受欢迎;
1991年在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原鸦滩区工艺服装厂承制挑、钻、游、织工艺产品被省旅游局评为名特优新产品;
1992年望江挑花制品参加了中国旅游产品交易会和中国黄山工艺美术品博览会;
1999年望江挑花制品参加了广州工艺美术博览会,并在黄山国际旅游节展销活动中,被省旅游局评为名特优新产品奖;
2000年望江挑花制品在芜湖旅游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上受到中外客商的青睐;
2006年望江挑花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鸦滩镇被授予“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08年望江挑花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鸦滩镇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通过承制工艺品和参加各项展销活动,望江挑花名闻中外,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
1988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望江民间挑花艺术》,影响广泛;
1992年4月14日《旅游导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雷池挑花美如画》;
1998年5月8日《文化周报》发表署名文章介绍望江挑花;
1999年7月14日香港商报发表题为《古雷池风纯人拙藏大宝,挑花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章,盛赞望江挑花之精美;
同时,《安徽日报》以《为人民大会堂增辉》、《安庆日报》以《嫣然出篱冉冉开》为题进行了长篇报导。
另外《文汇报》、《北京晚报》、《上海工艺美术杂志》、《装饰》、《黄梅戏艺术》及安徽电视台、安庆电视台均从不同角度作过多次报导。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由国家一级演员韩再芬主演的黄梅戏电视剧《挑花女》,就选材于鸦滩,该电视剧的挑花布景、道具均由鸦滩镇设计承制。

   我相信这种民俗文化在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受欢迎,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望江优秀的民俗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

审判者*月(2014-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