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是个美丽的地方

家乡区县: 广西钟山县

钟山位于广西的东北部,东与广东毗邻,北与湖南接壤。处于湘、桂、粤的结合部,是“两粵要冲,三湘入桂门户”。她交通便利,国道323线、永贺高速、桂梧高速、贵广铁路、洛湛铁路……,从县内而过。是一个山水奇秀、风景靓丽、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文化厚重、民风纯朴的地方。全县四十多万各族人民,几千年来都在这块肥沃、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奋斗,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事迹和灿烂辉煌的文化,并形成了钟山地区人们特有的“善于攻坚、勇于吃苦、敢于拼搏、不怕牺牲” 的人文精神。钟山是个美丽的地方。
  钟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她山奇水秀、千姿百态、景色秀丽、风光旖旎、环境幽雅、风景靓丽。绕于县城的富江更是景色迷人,滔滔的河水由北向南继而向东,绕着县城碗延而下。富江河是钟山的母亲河,她世世代代孕育着钟山人民,见证着钟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激励和鼓舞钟山人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激励和鼓舞钟山走向繁荣,走向富強。她宽敞的河面、淸澈的江水,滋润和灌溉了钟山大地。她曾是钟山水路交通的主要通道,货物源源不断地从梧州、八步沿江而上(当时富江河可通民船、商船,直至升平码头、富川),为钟山带来了丰富的物资、商品,而钟山的各种货物、土特产也从这里运到祖国各地,为钟山的繁荣、兴旺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而富江两岸的一排排翠竹,在阳光的影射下,显得艳丽清翠,生机勃勃,郁郁葱葱。在微风的吹动下,频频地点头,仿佛是热情、礼貌地欢迎每一个到钟山来的客人们。在富江河上的一桥、二桥两条彩虹,沟通着钟山县城河西与河东的交流,它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迹象,就足以说明钟山的繁荣和兴旺。而坐落于钟山大地的群山,高大挺拔,形状各异,美丽俊秀。有的高大挺拔、雄伟壮观,活像威武的凯旋而归的大将一样,令人尊敬;有的矮小,小巧玲珑,活像一个个融融的狮球,令人十分喜爱;有的尖尖的,像文峰、像笔架,屹然地矗立;有的平平的,像大印、像元宝,安然地伏卧着;有的缓、有的陡 ……这些群山都生得错落有致,搭配均匀。这些怪异俊秀的山峰,成为钟山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为钟山增添了靓丽的景色。县城背后的西山岭更是景色诱人,竹林与松涛共生,层层绿涛、林海,绵延臥伏在峰山沟壑之中。景色亦随着山势的起伏转换,也别有胜景。有的翠绿,如一把厚厚实实的巨大绿伞,把地面遮盖得严严实实,像要蒸出一种绿的气浪来,空气非常之新鲜;有的泛黃,如夕阳斜射一般穿着红妆;更诱人的是满山遍野的香花、野果,无时不在撩动你的心怀,熟透的稔子像黑珍珠一般到处皆是。走进山中,简直就是徜徉在绿的世界,花的海洋,香的氛围之中,心情无比的舒爽。还有十里画廊的景色、董家垌风光的美丽、花山的烂漫、西山岭的晚霞、东江的塔影、公婆山的传奇、荷塘的田园风光。等等。总之,钟山是一块非常美丽的好地方,人们都称之为江南胜地,美若天宫。
  钟山是一个红色的地方。钟山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党的组织,是广西最早建立党组织的二十个县之一。上世纪20年代革命洪流就汇入钟山,1925年冬,钟山籍中共党员廖祥勋受党组织的派遣从上海回到家乡钟山燕塘玉坡村,创办“平民夜校”和玉成小学,向农民群众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并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33年,英家进步青年张赞周在廖祥勋的指导下,组织和发动了农民群众对土豪劣绅陈静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1935年10月,中共党员陈学仁在英家建立钟山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英家支部。从此后钟山人民的革命活动,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开了新的一页。抗战时期,钟山地下党积极宣传抗日、发动民众,动员和組织青年参军抗战。1941年8月,中共英家特别支部成立,隶属中共广西省工委直接领导,党组织的革命活动有了较快发展。1942年7月9日,国民党顽固派在桂林制造了震惊广西的“七九”反共事件。由于中共南方工委组织部部长郭潜被捕叛变,中共南方工委和中共广西省工委遭到破坏和摧毁,省工委副书记苏蔓、妇女部长兼中共桂林市委书记罗文坤(苏蔓夫人)、中共南方工委交通员张海萍(女)等多人先后被捕牺牲,白色恐怖笼罩整个广西大地。在这危急关头,省工委书记钱兴釆取果断措施,及时、迅速地把大批已暴露的党员转移到英家来。之后,一些在城市工作的中共党员也陆续撤到英家。1943年1月,省工委桂东区特派员黄嘉也进驻英家,负责领导桂东区党的工作。在英家特支书记张赞周的全力掩护和协助下,在白沙井村后的桐油中搭建茅棚,建立了新的省工委机关,领导全省开展了五年的艰苦革命斗争,保存和挽救广西党组织,恢复了同党中央的直接联系,推动了广西革命斗争的蓬勃开展。
  1947年6月5日,英家地下党组织根据中共广西省工委“橫县会议”作出的武装起义的部署,在中共广西省工委桂东特派员、英家特支书记吴赞之的领导下,组织60多人枪发动了震惊广西的英家武装起义,取得了袭取国民党英家乡公所、夺取英家粮仓的胜利,打响了广西在解放战争时期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掲开了解放战争时期广西各地武装起义的序幕,为后来广西各地建立人民武装力量和开展武装斗争积累了经验。在此基础上,钟山地下党组织大力发展党团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先后组建了钟山第一、第二游击大队,并和富钟独立解放大队,配合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11月20日一举解放了钟山,从此钟山的历史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钟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钟山不仅其风光美丽,景色诱人,而且历史源远流长。钟山县的县名因有“小钟山”而得的。据《中华地名大辞典》、《广西通志》、《富川县志》的记载:“钟山,在镇城之中,山中有石、扣之如钟、故而名之”。就是说“小钟山”上的石头,敲其声音如钟洪亮,故称钟山。翻开钟山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此繁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岭南置南海郡,钟山就隶属南海郡。公元前207年,赵佗占据南海,又兼并桂林郡和象即,称南越王,钟山属南越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刘彻)平南越,开始设置富川县,治所就设在钟山( 小钟山下),隶属交州苍梧郡(新莽时称新广郡、东汉复称苍梧郡)。三国时属吴,隶荆州临贺郡。南朝宋、齐时属湘州临庆国,梁、陈时属湘州临贺郡。隋大业中(公元605——617年)改属扬州始安郡。唐武德初属桂管贺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归冯乘地。建中时改名富水县,不久复名富川县,仍属贺州。五代十国时属南汉治地。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属广南东路,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属广南西路,隶贺州。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隶贺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属桂平道贺州,十年改属浔州,后属平乐府。明洪武二十九年,县治所迁徙霭石山下(现富川),旧治所钟山始设镇,置边蓬寨巡检司治之。清属桂平梧道平乐府。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别设通判治理。清末,实行地方自治后,通判裁。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经大总统黎元洪批准,将富川县属的钟山镇区和昭平县属的防字区、乐字区划出设一县,定名钟山县(治所仍设在小钟山下),隶桂林道平乐府(后改平乐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钟山县。
  钟山是一个文化厚重的地方。在历史的长河中,钟山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留下了许多丰厚的文物古迹,沉淀了许多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传承和创造出许多适应于各族人民的民俗文化,使文化生活也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形成和孕育出许多独特的地方风情和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如“蒋氏神道碑”是隋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眷切先臣”,明诏“发皇华之命,出府库之钱三千吊” 令“工部侍郎许国公苏项直(执)笔” 撰文,勤石刻碑,名曰“安乐县君蒋氏道碑”。內容是“蒋氏之子钟土雄在南方执掌一支有实力的军队,隋朝军队败退后,扣蒋氏做人质返原藉临贺,要钟士雄反唐追隋。蒋氏申明大义,深知国家分裂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她毫不犹豫地对儿子土雄说:‘我前在扬都,备尝辛苦。今逢圣化,母子聚集,设身不能上报,焉得为逆哉!汝若畜兽其心,背信忘义者,我当自杀于汝前。’ 士雄于是打消参与叛乱的念头。维护国家的统一大业。” 蒋氏申明大义,维护国家统一的事迹一直激励和鼓舞后人。 是钟山唯一写进“二十四史”的历史史料。
  石龙古石桥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全长40米,两边围栏74幅精美浮雕, 共80米,每一幅雕画都设计新颖,构思独特,刻工细腻,造型美观。特别是位于桥中心平台两边的主体浮雕“双龙戏珠” 和“双凤朝阳”更是线条流畅,刀法娴熟,龙凤富有动感,充满活力,把龙爪的锋利,凤体的矫健神态刻划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实为群雕之佳作,古文化之榜样。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古文化的厚重。
  龙道、松桂、大虞、玉坡的古民居,大田、莲花的古戏台,狮子庵、灵山寺、八冲庙、龙山庙等在选址、建筑、构造上,都充分显现出该地区丰厚的建造技巧和文化艺术。“董家垌山歌”、“瑶族门来歌”、“瑶族羊角长鼓舞”、“节日文化”、“习俗文化”、“祭祀文化”等等。这些含有丰厚文化色彩和艺术的民间活动,无一不体现出该地区的丰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小军军(2014-10-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