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古城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东县

平海古城,位于广东省惠东县城平山东南53公里,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八年(公元l385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历来是海防军事重镇定和惠州南部地区海运进出口的咽喉。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庙、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历史文物。在城内,还保留着绚丽多姿的民间传统艺术。到平海古城观光,可观赏到众多的名胜古迹。199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平海,地处广东省惠东县东南部,稔平半岛南端,东临红海湾,西倚大亚湾,距惠东县城52公里,距香港38海里,距惠州深水港10海里。全镇总面积162平方公里,岛屿19个,海岸线长54.7公里,下辖18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
平海是一个古老的海滨城镇,古城始建于明洪武18年(1385年),历经六百多年的积淀,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平海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东、南、西、北4个城门、十字古街、古民居、古寺庙、古文化遗址以及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雄伟的城楼、雄浑的钟声、纯朴的民风、豪放的渔歌、独特的方言依然散发着迷人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
魅力。古城的自然风光更是引人入胜,汇山、海、泉、岛屿于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199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平海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特产丰富,盛产各种优质蔬果和名贵海产,素有“鱼米之乡”之称。2006年以来,平海镇委、镇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围绕建设“富裕、安康、和谐新平海”的总目标,全力打造“四大基地”(即以平海电厂、东山海风力发电项目为主体的电力能源基地;以碧甲码头、大澳塘码头为依托的稔平半岛区域物流基地;以“古城—双月湾—海龟湾—温泉”为品牌的滨海旅游基地;以冬种马铃薯、大顶苦瓜及高位池养虾、工厂化养鲍、高科技养鱼等为支柱的特色农业基地),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完善水、电、交通、通讯、码头等基础设施,加强市政建设,提升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昔日的古城焕发了新姿。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
平海人民喜欢新时代的生活,也崇尚传统的民族文化。在他们创造的现代与传统的文化长廊中,游人可通过游览南门海湾,接受大海的拥抱,以及悦尝古城门楼,十字古街和榜山古寺,龙泉庵,东岳庵,城隍庙,觉明洞等景观中领略平海古城的风采,得到愉悦的艺术享受。古城人创造了历史,描绘了今天,也开创着未来。古城人所创造的,属于自己,也属于民族,也属于天下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人们。
2 古城介绍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被誉为岭南文化的一块“活化石”。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在是惠东县一个建制镇,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平海建城设所后,又设立平海巡检司署,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军守备署,还设有平海仓,为直隶归善县屯粮机构。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筑成一道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
600年沧桑,平海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庙、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历史文物。在城内,还保留着绚丽多姿的民间传统艺术。到平海古城观光,可观赏到众多的名胜古迹。
2.1 古城墙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
古城墙周围1700多米,高6米,川烧制的砖垒筑、有720个城斗眼。城上有四楼:东楼“晏公爷”,南楼“协天大帝”,西楼“华光大帝”,北楼“玄天大帝”。四庙:东北角“玄檀爷”,东南角“阿庙妈”,两南角“张飞公”,西北角“包公爷”。四局:火药局、冲口局、军账局和沙尾局,城内四条街正向4个楼和门,并交叉呈十字型。有二座衙门:守府衙门和大衙门。9个水井以及义学、盐厂、城隍爷、文章公,东岳庙、龙泉寺、榜山寺、普照庵、城外有八景,西门外设置军士练武场。日换星移。古城建筑大部分已毁,经过多次修缮,而今,4个楼门仍保存完整。城门建筑坚固。各个城门厚10.5—14米,高3—4.2米,外宽2.5米—3.6米,内宽3.2米—3.5米。垫脚用整齐的石块,青砖砌墙,砖线整齐划一。城楼建筑精巧,在各殿顶、脊壁、檐口、殿堂,或雕刻,或镶嵌陶瓷,山水画玲珑剔透,人物神态逼真,呼之欲出。可见,当时人建筑沤心沥血,既在建筑防盗上做文章,以显得气势磅礴,雄伟堂皇。
3 建立原因
元末明初,盗寇猖蹶,民不聊生。洪武年间,明太祖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门四座。”平海建城设所后,又设立平海巡检司署,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军守备署,还设有平海仓,为直隶归善县屯粮机构。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筑成一道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
4 基本构造
古城墙周围1700多米,高6米,川烧制的砖垒筑、有720个城斗眼。城上有四楼:东楼“晏公爷”,南楼“协天大帝”,西楼“华光大帝”,北楼“玄天大帝”。四庙:东北角“玄檀爷”,东南角“阿庙妈”,两南角“张飞公”,西北角“包公爷”。四局:火药局、冲口局、军账局和沙尾局,城内四条街正向4个楼和门,并交叉呈十字型。有二座衙门:守府衙门和大衙门。9个水井以及义学、盐厂、城隍爷、文章公,东岳庙、龙泉寺、榜山寺、普照庵、城外有八景,西门外设置军士练武场。日换星移。古城建筑大部分已毁,经过多次修缮,而今,4个楼门仍保存完整。城门建筑坚固。各个城门厚10.5—14米,高3—4.2米,外宽2.5米—3.6米,内宽3.2米—3.5米。垫脚用整齐的石块,青砖砌墙,砖线整齐划一。城楼建筑精巧,在各殿顶、脊壁、檐口、殿堂,或雕刻,或镶嵌陶瓷,山水画玲珑剔透,人物神态逼真,呼之欲出。可见,当时人建筑呕心沥血,既在建筑防盗上做文章,以显得气势磅礴,雄伟堂皇。600年沧桑,平海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庙、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历史文物。在城内,还保留着绚丽多姿的民间传统艺术。到平海古城观光,可观赏到众多的名胜古迹。
5 古石桥风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
惠东县平海镇六乡村石桥头村口有一座建于清朝的4桥墩5孔石桥,该桥历经230多年风雨的侵蚀,除河中一个桥墩部分坍塌外,其余桥墩及桥身均完好无损。石桥桥面宽1、4米,全长约30米。这是惠东境内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石桥。
石桥头村因为石桥而得名。离石桥数十米有一座小土丘,土丘下有一块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正月十日立的石碑,碑文依稀可辨:“昔明朝上古先人,建造桥梁五度,今经年深久远,惨遭洪水伤颓,沙压桥梁,路坎成坑”,为方便村民进出,村中贤达出面筹集资金,“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住之桥”。后面是建桥捐资者的姓名及捐资额的记载。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
据此碑文推断,石桥始建于明朝,后被洪水冲毁,乾隆三十六年重修。村民介绍说,现存的石桥依然是当年的风貌,虽然每年都要经历几次洪水,且有时几乎淹没桥面,但石桥一直不倒。
6 十字古街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
贯通于平海古城东西南北城门楼的街道,即“十字古街”。与古城连接在一起,显得和谐得体。街道至今仍保持一排排、一座座古代民居的风貌。这些民居多是均衡对称式平面方形砖屋,为府第式、围龙式、四合院演化而来的综合结构。
6.1 七星井
平海古城
古城内有七口古井,称为“七星井”。相传井是按照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名称标定的。七星井深约8米,均用规格石块砌成,十分坚固。井径全是圆形,井台有方有圆。七星井水质随气候变化,雨季水淡,冬旱水咸。
平海古城不知有多少古井,但最古老的只有七口。这七口古井是与十字古街同时规划建造的,成井时间在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六百多年。
这七口井的布局似天上的“北斗七星”,故名“七星井”。七口井分别置于东街两口、西街三口、南街一口、北街一口,其中六口是沿十字街边建造的。几百年来,这七口井养育平海人民,21世纪,自来水通各家各户之后,还有不少人到古井取水。
6.2 城隍庙
城隍庙。它位于城内西侧,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筑面积430平方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抗日战争时期,城隍庙几被夷为平地,解放后两次拆毁,1989年由旅港同胞与当地群众捐资一百多万元将它修复原貌。
平海城隍庙文化是绚丽多姿的,大家抬头看正门对联:赫赫明明地,堂堂正正门。横批:正直无私。继续看它的楹联:“天下有两难登天难求人更难,人间有两险江湖险人心更险;天下有两薄纸张薄人情更薄,人间有两苦黄莲苦贫穷更苦。”平海城隍庙的对联很有特色,请大家随我继续看,“天知地知神知鬼知尔知我知何谓无知;阳报阴报恶报速报终须有报。”“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运”。“为人果有良心初一十五何用烧香点烛:作事若昧天理三更半夜须防铁链铜叉”。所有文字、楹联都贯穿着规劝人们弃恶从善的意识,观光城隍庙不防仔细读读那些字画,抛弃迷信成分,体会人生哲理,定会从中俾受教益。庙左立有“城隍古亭”,高6米,三层建构,每层的檐周都雕塑着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故事。[1]
7 环境语言
古城独特的渊源与地理环境,使这里产生了独特的语言——军声。它是一种以北方语音为基础,融进了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的汇合体,对多种方言能运用自如,对答如流。因而,粤东一带流传着“晓得平海话,走遍通天下”之说。古城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演化,这里的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艺术,成为东江地区最富地方特色的文化区域。平海军声已经被国家列入濒危语言,并有学者对平海军声作了深入研究,著有《军话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濒危语言方言研究成果)。
歌曲
平海渔歌,腔调优美,隽逸抒情。曲调达40多种,已被收入《中国曲艺辞典》。建国初期,渔歌手苏墨水把渔歌唱到北京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5年,惠东歌剧团以独特风格的平海渔歌对唱参加了全国的曲艺调演;1976年全国渔歌改革座谈会在惠东召开。在民间传统节日活动中,鲤鱼追春、蛟龙出海、五凤朝阳、喜庆丰收、出水芙蓉、八仙过海、水淹金山、醒狮、金龙表演等项目像文化艺术海洋中的一朵朵奇葩,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游客。
8 气候信息
平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随平海古城
着社会的进步,平海不再是以农、鱼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已经变成了农、渔、盐、工、商、旅全面发展的海滨城镇。

崖系镇隆仔(2014-10-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