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业大县的“嬗变样本”(二)

家乡区县: 周口市郸城县

     “科技创新是驱动产业变革的力量源泉。我们必须超前谋划,求真务实,立足自身优势,依靠科技创新,把产业集聚转化为规模效益,才能突破地方经济发展瓶颈。”河南省郸城县县委书记刘广明说。

      作为一个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藏的传统农业大县,郸城县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食品工业强县、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等荣誉数不胜数。

      科技创新 迈向产业集聚发展  

     “发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规划、引导、壮大医药、食品两大主导产业和制衣制伞辅助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区与城区逐渐融合、联动发展。”对于产业集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郸城县县长罗文阁有着清晰的定位。
  据了解,总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郸城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建成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65亿元,建成“三纵十横”路网60公里,标准化厂房92万平方米,中小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2处等设施。生产规模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金丹乳酸科技公司,全国民营500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财鑫集团,全省第一、全国排名第二的圣光集团医疗器械产业孵化园等101家企业先后入驻。
  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抢占发展先机。5年来,郸城县产业集聚区企业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16项,申请专利158件。7月25日,河南省科技厅正式下发文件,位于产业集聚区内的巨鑫生物科技公司设立周口市唯一的院士科研工作站。至此,产业集聚区已拥有1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9个国家和省级技术研发中心,产业集聚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愈加凸显。
  郸城县产业集聚区党委书记王辉介绍说,正是凭借科技的强大支撑,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60亿元,利税12.7亿元,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驾马车”。该县产业集聚区先后被评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省最具产业竞争力集聚区、全省最具投资吸引力产业集聚区。

      现代农业 土产品做成“洋产业”  

      来单纯的麦茬豆、豆茬麦,一年下来种地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发展特色农业,我们的日子有盼头了。”在郸城县农业高效示范园内,看着温室大棚里青翠欲滴的特色蔬菜和水果,种植大户刘喜梅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紧靠这几亩大棚,刘喜梅每年就可以收入5万多元。
  郸城县近年来高度注重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扎实开展好科技下乡、服务群众活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势头良好。目前,汲冢农产品深加工观光园区、胡集白色农业观光园区、城郊森林生态走廊观光园区、巴集现代绿色观光园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已经成为郸城发展现代农业、引领农民致富的新兴力量。
  郸城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以红薯育种种植以及深加工为主题,由郸城县人民政府与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建设,是去年河南省评出的4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天豫薯业公司副总经理谢迪说,20余年来,天豫薯业一直坚守红薯种植与深加工,逐步成长为国内最大的纯红薯粉条深加工企业,有国内“纯红薯粉条大王”称号。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技术创新。天豫薯业组织科研人员对现有技术进行创新,改进了15道工序,使淀粉纯度由过去的不足60%提高到现在的99.99%,刷新了国家标准。
  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国内红薯淀粉加工行业最具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销售市场也从亚洲、澳洲拓展到欧美地区,真正把“土产品”做成了“洋产业”。在天豫薯业的带动下,种植红薯已成为当地农民创收的主要来源。
  郸城县农业局局长张家全介绍,目前,全县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000多家,流转土地30万亩,建成高蛋白小麦、脱毒红薯、高淀粉玉米生产基地110万亩,形成了一批以粮食、中药材、水果蔬菜、苗圃花卉等为主的高效农业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明显提升。

  

侯渊渊(2014-10-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