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行宫位于陕西省米脂县城北盘龙山南麓,北接榆林、神木、包头,南连绥德、延安、西安,东达佳县、山西,西达靖边、定边、银川。是陕北文物旅游的主要景区之一。行宫占地面积11385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始建于1643年,是西北地区现存完整的一组明清古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李自成行宫,原为真武庙,建在米脂县城北门外盘龙山上(一名马鞍山)。在同一建筑群中还包括有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启祥殿、兆庆宫等一系列建筑,其中二天门、玉皇阁、兆庆宫为两层楼式建筑。
据光绪《米脂县志·建置志·寺观》记载:“米脂柔远门(北门)外出蟠(盘)龙山下”修建的这处建筑,是一所“真武庙”,它创建于明成化年间。崇祯十六年(1573),己在西安建大顺政权的李自成率军返回故乡,在此驻跸。因此,被人们又称其为“李白成行宫”。
行宫占地面积11385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主要建筑由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揽胜楼(后改玉皇阁)、启祥殿(正殿)、兆庆宫(寝殿)七大部分组成。整个群体建筑依山造势分台而筑,层层叠叠,栉比鳞次。行宫布局严谨和谐、排列变化有序,玲珑的山,陡立的石阶,巍峨的殿堂,远处眺望,犹如巨龙腾飞,雄伟壮观。从乐楼顺坡而上,过梅花亭、捧圣楼、石牌坊、二天门台阶高耸,庄重威严,登上台地,玉皇阁巧夺天工,凌空峙立,登阶穿洞,至行宫院内,对面牌楼相迎,瑰丽无比,富丽堂皇的启祥殿气势雄伟,兆庆宫蔚为壮观,钟鼓二楼等建筑错落有致,回廊配殿将其主体建筑巧妙的连为一体。 对于李自成的历史悲剧,早在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之时,毛泽东就向全党推荐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全党“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李自成殉难于何地?300多年来史学界虽有一些不同的争议,但殉难于通城九宫山的说法一直占着主导地位,这种说法被清初的公私著述如《明史》、《乾隆御批纲鉴》、《绥寇纪略》、《见闻随笔》、《罪惟录》、《怀陵流寇始终录·甲申剩事》、《所知录》、《甲申传信录》、《明末纪事补遗》、《明亡述略》、《永历实录》等诸多史籍所记载。
1926年,郭沫若同志随北伐大军途经通城时,曾上九宫山凭吊李自成,其后在《甲申三百年祭》中亦指出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
1928年,驻扎通城的国民革命军14军49师师长岳森至九宫山凭吊,以高六尺、宽二尺、厚四寸,上镌楷书“李自成之墓”石碑更换原“李自成坟”石碑和封建文人立在两旁的“罗公丹灶,闯贼荒茔”石柱。
1955年,通城县人民委员会根据政务院和省政府的指示,在离县城二华里的九宫山北麓原李自成墓址上培修了李自成之墓,当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郭沐若同志和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同志亲自为墓碑题了词。墓成后,有位通山县高湖乡的民办小学教师向《历史教学》编辑部提出了质疑。该刊在请专家作问题解答时,认为在通山县高湖牛迹岭被程九伯打死的李延就是李自成。次年,郭沐若同志根据《历史教学》编辑部的初步论证发了一个声明,宣布注销他的题词并将《甲申三百年祭》中的“通城”更正为“通山”。1964年,《历史教学》又发表了专文进一步论证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三人成市虎,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从此在国内,李自成殉难于通山说取代了通城说,编进了教科书。 李自成失败后,他的归宿问题,300年来并非是个未解之谜,而是人为制造的谜团。解放以来,官僚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缺少客观、公正、严谨的科学态度,闭门造车、牵强附会、信口开河、道听途说、人云我云、以讹传讹,把李自成殉难地从通城九宫山错误地订正到通山九宫山,误导了一代国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研究领域并非一方净土圣地,受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影响,湖南石门与湖北通山方面为了争夺旅游文化资源,各拉拢部分专家、学者,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李自成殉难地争夺战,造成在这个史学问题上前所未有混乱。有人认为,李自成用金蝉脱壳之计,来到了湖南省石门夹山寺隐居为僧,直到69岁时圆寂。这种观点是依据1981年该寺发掘奉天玉和尚墓出土的许多文物,与当地流传李自成出家为僧的一些故事极为吻合,专家们又根据出土的碑石、墓砖上有关文字、图案等,推断出与陕北的风俗习惯有关,认为这个和尚极有可能是李自成。其实这个奉天玉和尚与李自成毫不相干,把他附会成李自成相当荒谬;有人说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破潼关,李自成经襄阳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5月在江西再败,后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被忠于明朝的地方武装杀死。其实在这里被程九伯打死的是李自成的族侄李延,根本不是李自成,而且时间、地点与李自成死的时间、地点完全不同;另有一种说法是李自成兵败后隐居到甘肃兰州青城一带。其实这个手抄家谱中记载的李自成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根本不是同一人,只是同姓同名。
300年来,根据有关官私文乘、文录、谱牒、方志及野史记载,李自成兵败后,其死于何时、何地?归纳起来却有十几种说法:一说死于通城九宫山;二说死于通山九宫山;三说死于黔阳罗公山;四说死于辰州九宫山;五说死于广西峡山;六说死于平阳;七说死于宜嶂莽山;八说禅隐湖南石门夹山寺寿终正寝;九说死于江西;十说死于湖北黄州等等。李自成只有一个,现在出现了他十几处殉难地,而接近实际的殉难地只可能有一处。好在近年来通城县民间历史爱好者在湖南平江县李自成侄子李过后裔发现大顺档案1500多件,内有缴获清军的文告20多件,其中有30多件记载李自成死于通城县九宫山,与《明史》的记载完全一致,但李自成故乡的米脂县李自成行宫纪念馆中,仍采用人云我云、以讹传讹的通山九宫山遇害和石门夹山寺禅隐两说并存建档展出,不能说不是遗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