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滩头东汉墓位于天津市静海县沿庄镇东滩头村东150米处。1982年发现后,进行3次挖掘,共清理出砖砌回廊墓、多室墓、单耳墓等3种形式的砖室墓座。这是一座东汉晚期墓葬,整座墓室按汉代庄园建筑布局修造。
一号墓规模最大,由前后墓道、甬道回廊、4个墓室、4个耳室组成。该墓结构独特,在墓室外筑回廊一周,在回廊上又起14个卷顶,形成小室。墓室中多处标出题铭,如后墓道是“北出大户”,回廊有“徼道东入户”、“徼道西入口”,墓室有“太仓”、“吏舍食”、“车马宄”等,显然是按当时地方庄园构筑的。这种结构的东汉墓,为全国首例。
出土文物
五铢钱
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钱文“五铢”二字,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铢”。它的标准重量为4克,钱径2.5厘米,厚0.12厘米。它继承了秦半两钱的形制,确立了圆形方孔,内外有郭,并发展成为轻重大小适度的铜质钱币。自汉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汉末年,币制不复改变。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铸行东汉五铢钱。此钱径2.5厘米,重3.4~3.5克,外郭较窄。灵帝时铸“四出五铢”,即钱背有四道斜纹,由穿孔四角至外郭,其形制、质量与东汉五铢钱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汉铸直百五铢;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始铸“太和五铢”,宣武帝永平三年铸“永平五铢”,孝庄帝永安二年铸“永安五铢”;西魏文帝大统六年铸“大统五铢”,形制似“永安五铢”。萧梁初期,曾铸“大样五铢”;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铸“常平五铢”。581年,隋统一后,另铸“开皇五铢”,结束了长达一百余年币制混乱的局面。唐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钱”,废止五铢钱。五铢钱流通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汉代铜镜
汉代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是处于发生阶段的青瓷器,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之有金石之声;器表施有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练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小,造型也比较单调。常见器型有敞口长颈、折肩深腹圆鼓、圆底尊;敛口、深腹圆鼓;敞口圆底钵;敛口深腹圆底罐;敛口短颈深腹圆底;浅盘卷沿圆底高柄豆;双耳簋等。器物纹饰简单,主要有方格纹、锯齿纹、水波纹、去雷纹、叶纹、S形纹、网纹、圆点纹、弦纹和附加堆纹等。胎料中杂质尚多,胎体颇多裂纹,釉以不稳定。总之,与後期成熟的瓷器比较,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进入东汉以後,原始器的品种和纹饰都有变化。西汉曾一度流行的瓿和钫等器类,此时已不再生产,而罐类等日常生活用器的烧造量迅速增加,表明其制作已转向经济实用。东汉时期开始出现成熟瓷器。因为是由原始瓷器发展而来的,所以无论在造型技术和风格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原始瓷器的相似之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