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唐寅

家乡区县: 江苏省虎丘区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对唐寅自有一种特有的思古情结。唐寅虽然祖籍山西晋城,但早在北宋时就举家南迁。明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唐寅生于苏州。 桃花坞是唐寅一生中创作书画的主要场所,这是五百多年前唐寅三十六岁时用卖画攒银买下的优雅清闲家园。据《吴县志》记载:桃花坞在“城西北,阊齐门之间,汉时为张长史植桑地。宋熙宁间梅宣议在此筑五亩园。宋绍圣中,章楶筑桃花坞别墅。南明吕毖又筑采香庵。”唐寅买下这里后,先后建成了“学圃堂”、“梦墨亭”、“蛱蝶斋” 等雅筑。还遍植梅兰竹菊,而种得最多的是桃树,唐寅一生酷爱桃花,因此把它取名桃花庵。

唐寅买下这里前,这地方并不出名,正是唐寅入住后才使之名声远扬,自号“桃花庵主”,唐寅在此写出了流传很广的“落花诗”、“桃花庵歌”等著名诗篇。春日,园内桃花盛开,唐寅常常邀请好友沈周、文征明、祝允明等来家饮酒赋诗挥毫作画,尽欢而散。“准提庵”的出现是在唐寅去世一百年后。明天启元年冬, 杨汇庵先生买下了桃花坞这块地方准备建造“准提阁”。起初,杨汇庵并不知道他买下的这块地皮即是古桃花庵遗址,遂造了几间精致的房屋,并请禅僧闻宗居住自己舍旁。有一天,小僮在池塘内洗澡,无意间发现水中有一块石碑,水渍苔封看不清上面刻着什么。待打捞上来才知道是一块镌刻着“桃花庵歌”的诗碑。闻宗和尚将这偶然的发现立即告诉了杨汇庵,大家面对诗碑相抚唏嘘感慨万分。杨汇庵还出示了敬堂韩宗伯的一手札,信中记述宗伯公本想复建桃花庵但又怕别人引起误解所以就作罢了。闻宗见札叹喟:“今天此碑劫尽复见,足见汇庵与六如居士有宿缘啊!”可惜的是这块诗碑却未能保存下来。而桃花庵从此便改为准提庵了。

至清代初年桃花庵尚存部分建筑,顺冶年间名医沈明生徙苏得此宅,遂构亭台,植竹木。池沼叫长宁池,内植荷花,岸夹芙蓉,并跨塘建一亭,取名“蓉镜亭”。当时莫俨高曾写有《送明生先生迁六如别业》一诗:“六如泼墨狂歌处,桃树无多潭水秋,之子移家当胜地,一楼八咏继风流。”到了乾隆年间,有僧禅林、道心,又就其地改建为宝华庵,古庵至今犹存。

在靠近苏州林机厂南侧一隅的西大营门,尚能找到石栏围绕的“双荷花池”,唐寅故居宝华庵(又名玉涵堂),即在池的北侧。现有建筑面积511平方米,南向,大致可分为两路两进房屋。西路头进为一水阁,临池而建,颇具特色。面阔五间,计15.4米,进深9米,硬山顶,船篷轩,圆作梁架。第二进为殿堂,清静幽深。在水阁东侧有石板小桥跨池,以通出入。池畔绿树荫翳,宛转鸟语,醉人花香,环境清雅绝俗。春秋佳日,来此凭吊、寻踏者络绎不绝。又过了一百七十多年,清嘉靖元年,吴县知县、长沙族裔唐仲冕为他的本家祖先在准提庵东面建造了“唐解元祠”,署名“桃花仙馆”,力求恢复旧观,这才又将此地与唐寅挂上了钩。这些建造在咸丰十年又遭倾圯,到同治年间又重修。可见历朝历代对唐寅其人其居是十分重视的,尽管如此,唐寅故居桃花庵几经沧桑到清朝末年已废弃为菜园。如今,准提庵还在桃花坞内,尚存“唐寅读书处”、“六如古阁”等遗址。 1989年10月,我国第一个专业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在唐寅祠开馆,作为临时馆址借用了唐解元的这块宝地,两年后的1991年9月苏州丝绸博物馆迁出唐寅祠,搬至北寺塔畔新址。而故居的其他建筑物已成民居。

112507139(2014-10-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