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常州经济所走过的百年历程,有欣喜,有徘徊,甚至有痛苦,磕磕绊绊走到今天,经济总量已居全省13地级市前位,整体工业水平、科技含量、人均生活水平、百姓幸福指数各方面指标已位列全省前列,市府抓住历史赋予的发展机遇,在近几年内通过招商引资,科学发展观,全市工业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人民收入普遍提高,居住环境改善,城市交通快捷便利,全市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30年所带来的福祉。
常州地处长江下游平原,东毗邻国际大都市上海,西接省府南京,沪宁高铁、京沪高铁、京杭运河穿城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快捷方便的物质流动给经济高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常州自古漕运发达,土地肥沃,人杰物华,盛产大米、蚕丝,这些资源条件催生了早期的工业雏形,食品加工、织造、制铁、木业、手工作坊构成了民国初期的工业基础。在巨富商贾通过基本生活资源的交易取得第一桶金后,把热钱投入其他行业,拓展市场,积累了资本,创造了产业。我市工业向多方面、多领域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当时常州实业家刘国钧的纺织厂在我市有数家,后来又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增设分厂,随着农村大量闲臵劳动力进城务工,生产成本低廉,产品质量稳定,市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常州纺织业为龙头老大地位,傲视群雄的欣欣向荣的局面,给常州的工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相继又诞生了机械制造、冶金、轻工等产业,印染、轻工等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到解放初期,常州工业可谓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在周边城市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建国后,常州得益于良好的工业基础,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企业逐步做强做大,电子、农机、钟表、车辆、化工机械、自行车等行业成为新生代行业的主力军。至70年代初常州已形成四大名角(常柴、东印、金狮、灯芯绒)唱主戏,净、墨、丑角齐登场的工业格局,常州成为全国中小城市工业发展的样板。当时有一个口号叫“中小城市学常州”。常州的影响和地位在全省举足轻重,周边城市难望其项背。各项经济指标遥遥领先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形成一城独大的局面。
到80年代中后期创立的国有企业金牌产品为全省之最。工业基础最为雄厚,上交国家的财税居然超过广东全省。80年代后期,又率先开发出了洗衣机、电冰箱、彩电、摩托车等民用产品,在整个苏南地区独领风骚,常州经验成为周边城市争相效仿的标杆型城市。
“月盈则亏,盛极必衰”这是事物发展的不破铁律,常州经济也没逃脱这魔咒般的怪圈。常州地方经济走到80年代末期鼎盛的辉煌期后,开始从巅峰跌入低谷,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过山车”般的轨迹,起伏不定,没有抓住邓小平90年代初南巡讲话后给沉海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一阵春风,领导思想僵化,缺乏进取精神,对经济发展规律捉摸不透,守成老业,骄傲自满,逐步丧失原有的工业优势,被苏州、无锡的高速发展远远抛在后面。2008年南通的经济总量已超越常州而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全市各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周边城市,没有形成产业优势项目,迅速成为同业龙头老头地位,带动相关产品的同步发展。反省常州经济发展之路曲折坎坷,由盛转衰,其中经验教训是多方面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