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苏州

家乡区县: 江苏省虎丘区

苏州地处太湖流域,境内河多、水多、鱼也多,因称“鱼米之乡”。苏州鱼文化的历史颇为悠久,它深刻地影响了苏州人的生活。随举一例:吴地民歌中有“渔歌”。如古诗里所写:“十里葑溪路,垂杨掩画桥。扁舟频过此,渔唱彻清霄。”生动地反映出古代葑门塘一带,渔民在捕捞生活中所哼唱出的渔歌的嘹亮之声。   葑门东街朝天桥、前橹巷湾一带,在紧靠葑门塘,河面较宽的地方,曾有一个渔业市场。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这里开设渔行的有陈福兴、袁公顺、协成等近十户。他们利用河埠水面,各自用粗毛竹、树料在渔行门前打桩,做成一个一个方形的竹架子,上面铺既长又厚的木板,让员工可以立在上面操作。每个方形竹架的空间,都要放大小不同的鱼篓一二只,用麻绳穿好后,将其一半沉浸在河水中。流动着的河水,使新鲜的水产品仍然得到很好的圈养,保持它的鲜活,这是每家渔行必备的“水中仓库”。河埠码头上,还悬挂着大灯笼,上有“八鲜渔行”四个大字,“鱼、虾、蟹、蚌、鳗、鳝、螺、鳖”,它们都是苏州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从半夜开始,渔行内外灯火通明,把朝天桥一带照得格外亮堂,伙计们也都忙碌起来。渔船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每天足有五六十只,近的是附近水乡地区,远一点的吴江,昆山,甚至从浙江湖州、吴县东山、无锡等地赶来的。日收购总量都在二百到三百担之间,如果遇到旺销季节,还不止此数。收购时一般由有经验的老师傅出面——秤手,看货、揭价,待双方协商认定后,即可过秤、结算、手续简易,操作方便。“老秤手”仅一秤准,而且一口价,很少有差错,看似简单的交易背后是几十年行业经验的积累。   尚未天明,东街,石炮头,橹巷湾一带的卖鱼娘娘们就陆续蜂拥而至,向渔行批货。一时间,扁担声、商贩间的讨价还价声伴随着新鲜鱼货的跳扑声不断。待到天刚微明,手提肩挑的鱼贩,有的在本街,有的要进城,各奔东西,走向各个菜场,或是走街穿巷吆喝叫卖。辛苦半天,所得也是微利,补贴家庭生活,过一个苦日子而已。少数商贩与大菜馆有协作供货关系的,因每次交易数量巨大,所以获利较多。但需要有一定背景或特殊的结算方法,才能得到此机会,而这样的机会绝非一般小商贩都能争取到的。   如今在苏州人的餐桌上,鱼虾蟹螺等依旧是脍炙人口的佳肴,而半个多世纪前的八鲜渔行已悄悄走出历史,不为人所知了。

112507139(2014-10-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