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博物馆

家乡区县: 大庆市龙凤区

微信文章

公众账号

新闻动态

 

查看更多图片

大庆博物馆,位于大庆市开发区火炬新街教育文化中心,建筑面积18700平方米,与大庆歌剧院、大庆书苑比肩相接,成为大庆五湖新区较具现代风格和特色的组团建筑,洋溢着文化气息,成为开放的大庆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博物馆基本陈列主要有《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大庆古代历史》和《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在这里可以看到动物化石的分类记述和化石集中展示,通过化石发掘、对比,化石的分类、演化与个体变异的探究,揭示了动物群繁衍生息的历程。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大庆博物馆

 

门票价格 :免费开放

 

地理位置 :大庆市开发区火炬新街教育文化中心

 

展厅面积 :8500平方米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质量等级 :“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

 

开放时间 :9:00--16:00

 

建筑面积 :18700平方米

 

景点级别 :国家二级博物馆

 

中文名称 :大庆博物馆

 

主要职能

 

 

大庆博物馆

大庆市博物馆(大庆市文物管理站)属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其主要工作职能是:1、负责编制大庆市文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并组织实施;2、组织指导文物和博物馆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科技保护工作;3、负责藏品征集、鉴定、修复、建档、保管、研究和展示工作;4、指导全市博物馆建设,组织协作交流活动;5、面向社会大众,采取多种形式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6、负责全市辖区内地上、地下和水域内文物的调查、收集、整理、保护、研究工作;7、负责大庆市辖区内文物遗址、人文景观的调查、保护、研究和宣传等工作;8、开展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9、负责大庆市辖区内大型基本建设工程考古调查勘探工作;10、配合海关、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对文物走私、倒卖国家珍贵文物等犯罪行为予以打击,严防文物流失。

 

大庆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已发展成为国内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收藏中心、展示中心和研究中心,为国内外对东北第四纪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化石基础和重要的科研基地,为开展国际展示交流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大庆博物馆基本陈列主要有《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大庆古代历史》和《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

历史沿革

 

 

大庆博物馆

大庆市博物馆(大庆市文物管理站)隶属于大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属财政全额拨款公益事业性单位。

 

1964年,组建。(其前身为大庆展览馆,办公地点几经变迁。)

 

1975年,位于市儿童公园北侧的大庆展览馆正式落成,曾经在七八十年代的油田开发建设时期,为宣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1年,馆内陈列的铁人王进喜事迹展览整体迁入原铁人纪念馆。

 

1998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时,更名为大庆博物馆。

 

2001年,大庆市文物管理站与大庆市博物馆合署办公。

 

2005年7月,大庆博物馆新馆破土动工。

 

2008年6月18日,新馆自然部分陈列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2009年7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009年12月,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1年11月22日,大庆市博物馆二期布展工程结束,面向社会全面开放。

 

特色展览

 

 

大庆博物馆

该馆全方位展示大庆古代、近代历史,油田开发建设史、现代化城市建设史,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草原、湿地景观及特有的珍稀兽类、禽类、昆虫等标本,展示远古时代的恐龙、东北地区特有的猛犸象、披毛犀等古生物化石,展示海底世界和珍稀的海洋动物。成为教育的基地、知识殿堂、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场所。

 

2003年5月18日,大庆市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展。展览持续了两个月,吸引了省内外几万名观众前来参观,开创了国内同类展览的先河。

 

国际专家研究发现的该时期45种动物,大庆博物馆已收藏到42种。博物馆已发现、征集、修复、制作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完整骨架22具。大庆博物馆内的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展示,被国内专家李玉清称为“国内最系统、最完整的陈列”,填补国内该项目系统陈列的空白。

 

馆藏作品

 

 

大庆博物馆

大庆博物馆设《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和《大庆地区古代人类文明》三个陈列。以数百万年的演化历史及化石文物陈列,使人们认识大庆地区自然与人文历史的沧桑变迁。大庆博物馆序厅,坐落了当前中国最大的一对铜质铸鼎,该鼎依据西周大克鼎造型设计,鼎身铸有《大庆赋》和《铁人铭》,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文化集粹。

 

人文历史部分分别展示从大庆地域有人类活动到现代化城市的历程。展示大庆新石器时期、青铜时期、辽金时期先民所创造的文化;展示从抗俄民族英雄寿山军到抗战时期烈士;展示了从荒原一片的艰苦石油大会战到大庆政治稳定、经济腾飞的城市发展。

 

大庆博物馆大厅是全馆陈列主题和特色的综合体现。大厅展示由花岗岩浮雕、铸铜雕塑和地下化石埋藏三部分构成。巨大的环形花岗岩浮雕展现了东北第四纪古自然环境、古代人类、古动物共存的画面。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是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典型代表,三组形态各异的铸铜雕塑彰显了动物群的气势和共融关系。环形的化石复原埋藏现场再现了第四纪地层中动物化石埋藏的原貌。大厅力求整体空间风格协调统一,主题突出,更好地体现博物馆的文化内涵。

 

《大庆地区远古人类文明》陈列突出大庆地域古代历史进程中的亮点和特色,通过大庆远古人类、灿烂的青铜文化、辽金元时期民族融合、驿站文化四个专题,集中表现古代先民文化的多元性、独特性和重要性。

 

《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陈列主要展示大庆自然生态的演变过程和资源的丰富性。采用湖泊湿地水下剖面、湖底隧道景观展示、地层岩芯标本陈列及多媒体沙盘模型演示等展示手法,大庆湖泊湿地的成因和状况与第四纪地质地貌有机结合,直观、科学地讲述水下生态,远古时期的地质地貌的形成及演变过程。同时,大庆湖泊湿地的成因和状况与第四纪地质地貌有机结合,做以陈列展示。在这个展区,能够通过机械沙盘,了解第四纪松辽古大湖的形成过程;穿越湖底,领略古大湖奇幻的湖底世界;走过复原的第四纪地层墙,探寻地层岩芯里的秘密;触摸图文并茂的滑动电视,梳理第四纪长达258万年的大事记;通过远古大湖与现代湿地变迁的对比,掌握对大自然索取与付出的平衡秘笈;直至看到曾经繁盛于我们脚下的动物走向灭绝,让人不禁陷入深思,如何去珍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大庆博物馆

《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展示精选丰富珍贵的古生物化石,采取极具震而又细腻的陈列形式和手段,重点展示了第四纪哺乳动物的分类叙述、进化比对、国际国内对第四纪的发现研究、大庆博物馆对第四纪化石的收藏保护、第四纪与人类的关系、装架互动演示等内容,用多媒体等形式高写真地营造出远古第四纪动植物及人类的生态变化,打造了极具品牌特色的古生物陈列展示,通过化石发掘、对比,化石的分类、演化与个体变异的探究,揭示了动物群繁衍生息的历程。

 

东北第四纪古生物展区是大庆博物馆陈列展示的重中之重。陈列镇馆之宝——迄今为止国内出土最完整的真猛犸象化石骨架。展区展示该时期动物群完整骨架12具,物种近50种。是国内唯一系统全面展示该动物群的长期陈列,填补了国内该展项的空白。

 

恐龙世界陈列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完全逼真的史前场景,狭长的通道在场景中穿行。通道一侧,摆放着中国发现最早的禄丰龙、最长的马门溪龙和黑龙江地域出土的满洲龙化石。在另一侧,则摆放着电动仿真的霸王龙、腕龙、慈母龙、翼龙等栩栩如生的场景,仿佛把观众带入了一亿多年前的恐龙时代。

 

昆虫展厅为人们展出了世界上珍惜的2200种昆虫标本,展出号称世界上最美丽的蝴蝶——光明女神,展出世界上10个国家的美丽国蝶,展出了千奇百怪的各种昆虫,令人叹为观止。

 

获得荣誉

 

 

大庆博物馆

“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陈列”获得“第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第十届(2011—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结果在山东省济南市揭晓。大庆博物馆的“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陈列”,以其丰富珍贵的收藏、科学独特的陈列形式和古朴凝重的展陈风格,一举摘得201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自然类桂冠,成为黑龙江省独家获此殊荣的博物馆。

 

大庆博物馆被授牌为“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

 

自荣膺“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后,大庆博物馆又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为“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并授牌。

 

交通线路

 

 

大庆博物馆

大庆博物馆乘坐公交车去大庆博物馆参观的市民,可乘35路、50路公交车到高新区大庆书苑站下车;也可乘106路、225路到市人民医院站下车,再步行10多分钟,前往大庆博物馆。

 

游览说明

 

 

大庆博物馆

大庆博物馆向市民免费开放。每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每天开馆时间: 9:00~16:00,中午不休息。

 

到大庆博物馆参观的市民及外地游客,只要出具有效的身份证件即可入馆,如学生可持学生证,军人可持军人证等。年纪较小的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可直接入馆参观。

kobeily(2014-10-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