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称来源
关于独乐寺寺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一,因观音塑像内部支架是一棵参天而立的大杜梨树,以“杜梨”的谐音而取名;其二,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独以普度众生为乐,故名独乐寺;其三,独乐寺为安禄山起兵叛唐誓师之地。独乐之名,亦安禄山所命,盖安禄山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而命名。而最后一种说法流传最为广泛。
2历史
明代以前
独乐寺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安禄山起兵叛唐并在此誓师,据传因其“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
明清时期
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5年),进士王于陛督饷蓟州时独乐寺曾有过一次大规模修缮。据此记载考证,明代对独乐寺的这次修葺应该在在万历年间后期。而史书中所记载的“重修”,亦仅仅限于独乐寺的油饰彩画,故云“金碧辉映,庄严钜丽”,独乐寺的寺阁结构没有因修缮而更改也。明清之交改朝换代时,当时的蓟城惨遭屠城三次,相传当时蓟州全城人民集中至独乐寺及塔下寺,抵死保护,故城虽遭屠,而寺却无恙,这一历史典故足以表示蓟人对独乐寺的爱护以及独乐寺的历史意义。在王于陛修葺以后六十余年,王弘祚再度修复之。王弘祚以崇祯十四年(1614年)“自盘阴来牧渔阳”。
清代乾隆皇帝曾多次到访独乐寺,并曾赋诗。乾隆十年,清高宗到访独乐寺,作《寄题独乐寺》:“欲留羲御问迁移,便是拈花不语时。丈六金身应好在,春风过客偶相思。禅心远逐穿云磬,古迹空传没字碑。烟柳丝丝新绿嫩,即看拖地有长眉。”后又作《独乐寺——时命重修落成,路便临憩》:“葺修尚识统和年,龙象重教焕法筵。讵有废兴萦白业,徒闻翰墨说青莲。往来几为飞吟兴,布施非关种福田。小憩便教清跸去,我非独乐祗忧先。”在清代时,独乐寺一度成为禁地,平民不得入内。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以后,独乐寺复归还于民众,一时香火极盛。民国六年(1917年),划拨西院为师范学校,自此的几年中一直为教育用途。民国十三年(1925年),陕军来到蓟县,驻扎于独乐寺,是为寺内驻军之始。民国十六年(1928年),北洋政府蓟县保安队驻扎在独乐寺,对于独乐寺的装修有所损坏。民国十七年(1929年)春,驻军阀孙部军队,十八年春才离开。这一年中,对古建的破坏行为最为严重。但是,与当时清东陵盗陵案相比,独乐寺所受到的损坏则较轻。北伐成功以后,中国国民党在蓟县的党部成立,一时破除迷信之声,甚嚣尘上,于是党委中有倡议拍卖独乐寺者。蓟县当地人民纷纷表示不满和反对,因此这一提议未能实现。
民国二十年(1931年),全寺被划拨为蓟县乡村师范学校,包括观音阁、山门以及东西院座落。东西院及后部正殿皆改为校舍,而观音阁和山门则保存未动。南面栅栏部分被围以土墙,于是无业游民对寺加以无聊之涂抹撕拆。当时蓟县乡村示范学校的主事者对于建筑保护备至。观音阁山门十余年来备受灾难后归学校管理,保护工作逐渐好转,但是社会及政府对于独乐寺等古建的保护犹为亟不容缓。
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29日,日本学者关野贞驱车去往清东陵调查途径蓟县县城时,无意间透过车窗发现路边有一座古老的建筑,于是便停车从旁门进入。偶然来到独乐寺的关野贞,一眼便认定这是非常古老的辽代建筑。同年,中国建筑学者梁思成亦有赴蓟县考察的计划。但由于行装甫竣、时局动荡而作罢。民国廿一年(1932年),梁思成到独乐寺调查的计划终于成行,调查后整理并发表的学术论文使独乐寺闻名海内外。
1949年以后
1961年,独乐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当时中国各地频发针对文物特别是宗教建筑的大规模破坏活动。梁思成冒险抵达蓟县,提出要为观音阁“装避雷针、安门窗,为防止鸟类落在观音头像上,要为观音头像上罩铁丝网”,促成国家文化部当年拨款9000元,由河北省古建队施工安装完毕,使独乐寺受到了妥善保护。1972年,观音阁进行修整时发现了壁画。经过考证,这些壁画是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一次大修独乐寺时,被覆盖上一层约1厘米厚的灰而被掩盖的。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导致独乐寺院墙倒塌,观音阁墙皮部分脱落,但梁架未见歪闪颇为难得。从此,独乐寺历经千年经受多次地震而不倒塌的独特抗震性能开始成为建筑领域的研究课题。1990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准独乐寺维修工程立项,并列为国家重点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1993年,国家文物局将独乐寺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项目。1998年,观音阁曾进行过一次维修,维修时从观音阁上取下的木料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等相关研究,还在观音阁顶上发现了唐代的莲花勾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