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

家乡区县: 福建省屏南县

工业

明代,境内便有采矿炼铁业。但直到民国时期,工业基础仍很薄弱,仅有炼土铁、铸锅、制土纸、制红曲、制茶、酿酒、榨油、草编、砖瓦、矿冶、陶瓷、木器、竹器、铁器、缝纫等手工业。[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重视发展工业。1950年全县工业产值1.04万元,1953年工业产值升为2.4万元,年均增长17.4%。“一五”计划时期对私营企业进行改造,同时积极创办地方国营和集体所有制工业,1957年工业产值达221.2万元,年均递增169%。“二五”计划期间,随着工农业“大跃进”,许多工矿企业盲目上马,原料、设备、技术、运输等跟不上,大部分企业亏损,1962年工业产值仅156万元,年均递减6.7%。三年调整时期对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继续实行“关、停、并、转”,1965年工业产值302万元,年均递减1.8%。“三五”计划时期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工业生产发展缓慢,1970年工业产值156万元。“四五”计划时期在“工业学大庆”大气候促进下,县与公社兴办一些骨干工厂,工业有所发展,1975年工业产值531万元,年均递增27.7%。[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水电、造纸、食品、竹木加工、陶瓷等为主的地方优势工业蓬勃发展,企业不断更新改造,引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先后又发展电子、冶金、化工等行业,并创办一些乡镇企业,使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同时加强企业管理,改革经营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红曲、白鸡皮纸、条纹牛皮纸、结晶硅、活性炭、罐头、松香、松节油、竹编、玩具、木制品等工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其中“白鹭”牌红曲为部优产品,成为省内独家出口产品。1990年,全县有矿冶、机械、化工、食品、造纸、印刷、电力、建材、陶瓷、电子、工艺美术、森工、纺织、缝纫等10多个行业,企业879家,其中轻工业621家、重工业258家,职工14229人,占全县人口的8.5%。工业总产值7920.8万元,比1978年增加7.68倍,年均递增14.2%,占当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0%。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5家,职工1893人,工业产值4206.5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53.1%,全员劳动生产率22224元,比1978年增加12596元。县办集体企业8家,职工420人,产值11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5%。乡(镇)办、村办、联合体、个体等企业846家,职工11916人,总产值3595万元,比1978年增长14.9倍,年均递增25.2%,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45.4%。[6]
2008年,屏南县工业总产值17.02亿元,增长2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04亿元,增长40.3%。化工、电力、食品、竹木工艺、石材加工、服装织造等六大优势产业累计完成产值9.0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4%。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总数达到46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9.5%,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工业制造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增长29.0%;当年签约工业项目8家,其中投产5家;漈头工业园区年度完成投资400万元,累计平整土地20公顷。

詹家森2(2014-10-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