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梳篦

家乡区县: 江苏省天宁区

常州梳篦编辑
梳篦,又称栉,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是江苏省常州市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古代汉族妇女常把精美的蓖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汉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
制篦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始祖是陈七子,常州篦梳其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篦箕和木梳从原料到成品,分别需经过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常州梳篦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传承单位为常州梳篦厂。[2]
中文名常州梳篦
分 类工艺品
地 区江苏省常州市
目录
1简介
▪ 名气
▪ 千年历史
2风俗趣味
3发展
4创新
5荣誉
6制作工序
7养生
8价值
1简介
编辑

宫梳名篦,
传统竹制篦子/篦箕形制
传统竹制篦子/篦箕形制
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常州地区汉族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
梳篦总称曰“栉”,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栉在我国古代,与簪、钗、胜、步摇、金钿、铢花、勒子并称为八大发饰。[3] 篦箕系栉的一种,古代汉族妇女常把精美的蓖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4]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的密,用来筚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梳篦还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并能插于发间作首饰。常州篦梳自魏晋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制篦业的祖师当是陈七子。
梳篦
梳篦
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这就是最初的篦箕。[5] 常州木梳业与篦箕业所奉祖师不同,木梳业奉赫连、皇甫为祖师,篦箕业奉陈七子为祖师。赫连和皇甫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巧匠。赫连有时又被写作赫廉、黑连。据说,后来每年农历2月18日和9月28日,梳篦业都要举行仪式,祭祀祖师,以祈求自己生意兴隆。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时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你眼垂花市街、篦箕巷,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古人吟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时为常州西郊八景之首。[6]
名气

江南有谚云: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始自晋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常州市东郊东晋古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半圆形木梳,已有 1500 多年历史。[7] 常州卜恒顺梳篦店开设于明代天启年间(1622),世代相传,有“雕花、描花、刻花、烫花、嵌花”五种工艺。[8]
明末清初,常州梳篦已驰名南北,西门和南门一带有几万人从事梳篦生产,世代相传。
常州梳篦描花、烫花工艺
常州梳篦描花、烫花工艺
城内有篦箕巷、木梳街,均以梳篦集散地而得名,有卜恒顺、王大昌等千年老店。[9] 《常州赋》有“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记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是明朝末年的常州西郊八景之一,历史上常州梳篦生产盛况由此可见。[10]
清时,苏州织造府官员为了谄媚皇上,
慈禧太后御用的常州象牙梳
慈禧太后御用的常州象牙梳
每年旧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篦进贡皇宫。李莲英为西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常州梳篦因此享有“宫梳名篦”之称。[11]
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讲究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常州梳篦精工细作。齿尖润滑、下水不脱。如木梳,选用上百年的黄杨、石楠木、枣木,经28道工序精制而成。这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艺品。清末民初,随着生漆胶合技术的发明和产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远播海外。[12]
精美的常州梳篦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身,千余年来一直受到民众的喜爱。今天,传统梳篦已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其巨大的文化艺术价值仍不容忽视。2008年6月,常州梳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13]
千年历史

我国最早的栉
唐代妇女插梳
唐代妇女插梳
当为1959年山东宁阳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约六千年的象牙梳。从已出土和一些汉族民间传世的梳篦看,汉、唐、宋各代各有不同。汉代的呈较长马蹄形,纹饰一般以云气纹为主,间有入羽鸟兽等;唐代的呈马蹄形,下部略宽;宋代的为月牙形。古代的梳篦多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制作,如金、银、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锡、嵌玉镶珠等材质。[14]
从文献记载来看,唐代妇女不仅喜欢插梳,同时还喜欢插篦。盛唐时,当地梳篦花色繁多,不胜枚举,大的竟有二尺多长。北宋以来,质地日趋贵重,金银栉具相当流行。宋代妇女崇尚插梳,不次于唐代,而且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大文豪苏东坡曾有“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的诗句。元代,常州梳篦从运河经长江出海,随着水上丝绸之路传到海外。元朝以后插梳之习,渐趋式微到明清时,差不多已被遗忘。

花枪一壶酒(2014-10-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