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饮食

家乡区县: 定西安定区

定西饮食

  主食1949年以前,农家主食多为杂粮,有扁豆、莜麦(玉麦)、糜、谷、荞麦、青稞、豌豆等,辅以小麦、大麦、洋麦、燕麦、玉米、高粱等。农民也以洋芋为主食。城镇居民多以小麦为主,其他次之。面粉俗称白面,豆面俗称“馇面”。农忙季节一日三或四餐,上午九点许小歇吃早餐,俗称“吃干粮”,中午休息吃午饭,下午四点左右干活吃“晌午”,晚上收工休息吃晚饭。“干粮”、“晌午”一般以馍为主,辅以汤、菜,都在劳动现场吃喝。正常农闲(冬春两季)时,一日三餐,上午九点左右吃早饭,下午两点左右吃“晌午”,晚上收工吃晚饭。饮食结构基本是农忙吃稠,农闲吃稀,干活吃好,休闲吃饱;平时素淡,节日吃荤饭,饭菜多样。年节时吃白面粉为改善生活,有“蒸馍馍过年吃”俗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小麦、玉米进入主食之列。1960年代初灾荒时期,物资匮乏,口粮奇缺,城乡人民都过“低标准,瓜菜代“的生活。1970年代后,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日三餐,荤素灵活,在农村小麦面粉已成为主食,大米逐渐成为主食品种之一,杂粮面渐居次要位置。

  以小麦面为主的食物长面(即面条,浇上臊子汤,名曰臊子面;调以浆水名叫浆水面;调入煎炒好的酱肉小炒,名曰炸酱面)、面片子(用擀面或拉面,或刀切或手揪,制成长宽2~3厘米左右的长方形或菱形片子下锅,煮熟后,加鸡蛋花、葱花、臊子、调料等食用。如调入炝浆水的则为酸面片子)、扁食(将擀面切成梯形小块,包入肉或菜馅,煮熟后调入醋、油泼辣子或臊子,也可调酸汤食用)、棋花子(将擀面切成长约3~5厘米左右的斜方块,煮熟后加调食用。白面加少量扁、豌豆面的叫和馇面棋花子。另外还有挂面、拉面、刀削面、酿皮等)和馍类(白面加水用酵母发酵后制作的有馒头、蒸馍、花卷、合页饼、包子、大饼等。开水烫面不发酵烙制的叫死面饼子;死面加油、香料及蜂蜜制成约1.5厘米见方炒熟食用的叫棋花颗儿;死面擀饼加入清油、苦豆粉、葱末、调料、盐等佐料,卷起重新擀饼,入锅加油烙制的叫油饼儿,俗名油煎饼、烂草帽、破布油饼、千层饼;双层薄饼加入韭菜烙制的叫韭饼。还有锅盔、石子馍等。

  以莜麦面为主的食物熟面(通称炒面,将莜麦、青稞等杂粮炒熟后磨成粉,磨粉时加入少量炒熟的麻子、核桃仁、杏仁、黄豆、胡麻、干甜菜根等,味道更佳。炒面能较久存放,食用方便,易于携带,既是佐茶佳品,也可充当出门人的干粮)、焌馍馍(又称焌疙瘩,于沸水锅内加入适量的莜麦面搅和囷熟后,加入油、葱、苦豆粉拌和成细碎块状,再焌熟后食用)。以扁豆面为主的食物还有疙瘩子、懒疙瘩、馓饭、搅团、拌汤,凉粉等。

  以糜谷面为主的食物米饭(即小米粥)、黄米干饭、米汤、馍类。馍类有玉面虎(以糜面或谷面加水发酵,在灰陶罐内加水后置入锅中,将已发酵和面团置于罐周围,在锅与锅盖之结合部置草圈圈,用“捂锅头”捂严,不使漏气,文火烧烙至熟)、碗飥子(将糜面或谷面和成糊状,发酵后盛于碗盘等容器中,入笼蒸熟即成)和糜谷面干炕儿(拌和糜谷面,不发酵,直接入锅拌抹成直径15厘米左右圆饼烙制而成)。

  以甜、苦荞面为主的食物甜荞面疙瘩(以甜荞面或加入少许白面,拌擀后切成15厘米左右的长条,煮熟加浆水或臊子即可食用)、苦荞面疙瘩(以苦荞面为主,加入适量扁豆面或其他面粉,拌擀后切成长条,入锅煮熟,调入浆水食用)、摊饼(也叫摊馍馍,以甜荞面加少量的白面,加水搅拌成稀糊状,徐徐沿周均匀浇入锅内,以勺背轻抹,烙制成坑窝状薄饼,亦称煎饼)、饸烙面(有专门制具饸烙床,床底有小孔,置甜荞面团于床中,挤压成圆条入锅煮熟,调入佐料即食)、荞面馍馍(制作与玉面虎同)、锅拓(在甜、苦荞面中加入适量莜麦面拌和成面团,做成厚约2厘米左右的圆饼,烙制而成)和血面(在新鲜猪血中,加甜荞面拌和,揉搓成颗粒状粉沫,晒干后储存。食用时,摊制成熟饼,切作小条,煎炒后食用。也可加入白面粉,制作面条煮食,俗名血长面)。

  油炸食物主要有油饼、油条、油馓、油馃儿、油花子、麻花(俗称油丝儿)、荞圈圈等。食用油有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类。

  副食主要包括肉类、蛋类、蔬菜、饮料等。肉食。以前农家多有养猪者,但农民很少肉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农民几乎户户养猪,年初买进猪仔,腊月宰杀,留除过年食用外,其余腌晒腊肉,以备诸节日及待客等食用。城镇汉民以猪、鸡、鱼肉为主,牛、羊肉辅之。每年农历七、八月至腊月间,羊肉食用较普遍,有“手抓羊肉”、“羊肉泡漠”等传统美食。80年代后,随着市场的繁荣,大肉、羊肉、鸡肉、牛肉、狗肉、驴肉、兔肉和鱼、鳖、虾、蟹、蛇肉等各种海鲜要有尽有。

  蔬菜传统的农村蔬菜生产以自种自吃为主,主要有白菜、萝卜、韭菜、莲花菜、芹菜、大蒜、大葱、蒜苔、菜瓜等。1980年以后,由于市场的活跃,食用蔬菜和种类越来越多,在饮食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除原有蔬菜外,还有西红柿、黄瓜、豇豆、香菜、莴笋、豆角、蒜苗、茄子、辣椒、豆芽、茄莲、南瓜、冬瓜、洋葱、蘑菇等,要有尽有。

  定西各地都有食用时令野菜的习惯,如香椿,乌龙头、蕨菜、苦苣菜、苜蓿菜等。在民间传统的食用蔬菜制作方面,除蒸、煮、炒、炸及生调之外,腌制菜普遍流行。

  茶酒现在已被茶叶代替。家境较宽裕者饮茶。定西特别盛行喝“罐罐茶”,已成为有地方特色的茶俗。

  定西历来就有饮酒习俗。祭祀、婚丧嫁娶、宴客都配酒。酒类品种繁多,白酒有自产和外地购入。还有民间自制的甜菜酒和青禾黄酒。现今地方名酒已成系列。饮酒时佐以菜肴。1970年代以来,饮酒之风颇盛,除白酒外,还有果酒、啤酒等。饮酒状况已与全国趋同。

  民间酒席定西酒席主要设在婚丧嫁娶、重大节日、逢年过节、喜庆待客等场合,通常有碗儿饭、膘碗子、粉汤、两道饭、四盘子、四碗一锅子、五花饭、五碗四盘子(或四碗五盘)、六君子、八大碗(或水八碗)、八碗四盘子、八碗八盘子、八碗一锅子、九魁、十全(或全十道)、十二体、十三花、十八罗汉(或十八盘)等。80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多酒家,设宴酬宾,菜肴丰富,名目繁多,今非昔比。席间少不了以酒助兴,主人要敬酒、轮番劝酒,以表敬意。酒过三巡,猜拳行令,尽兴畅饮。拳令有哑拳、叫拳两大类,哑拳又称小拳,叫拳又称大拳,令语、手势各有特色,不论哑、叫,皆由多拳组成。

  风俗小吃定西传统风味小吃名目繁多,主要有:腊羊肉、腊肉火腿、腌驴肉、口条肉、钱儿肉、烧鸡粉、荞粉、酿皮子、凉粉、甜醅、醪糟、粉汤、水八碗、鸡瓜子,把把肉等。还有卤鸡、卤蛋、卤猪肉、粉鱼儿、糖油糕、糖酥饼、水晶包子、油条、豆腐脑、凉拌乌龙头、火锅、羊肉泡漠、手抓羊肉、中秋月饼、点心等。

(2014-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