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0.5亿元、财政总收入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9.42亿元,分别比增15.2%、21.2%和25%,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居全省第一。
2008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0.2亿元,增长16.5%;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8.1%、16.6%,三次产业比重为4.9:53.4:41.7。农业总产值23.3亿元,增长1%;水产品产量33.6万吨,增长4.8%,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3.52万吨,位居全省第二名。财政总收入22亿元,增长2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6亿元,增长23.1%。金融机构存贷比例提高到72%,石狮农村合作银行正式开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4亿元,增长15.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85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5元,保持全省第一,实际增长9.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59.99亿元,比年初增长4.7%。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22位,保持全省十强县(市)第2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9亿元,增长30%,101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76.5%;协盛协丰一期投产,鸿山热电厂、PTA等一批大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47亿元,增长14%;纺织服装业产值254.8亿元,增长11.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第三产业再上新台阶,完成增加值134.7亿元,增长13.6%,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8]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500.1亿元,增长13.0%;财政总收入50.6亿元,增长1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29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1:58.1:38.8,城镇化率达到75.5%,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23位,多年保持福建省省第2位;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人均汽车保有量、城乡低保标准、新农保标准、新农合标准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县市第一。[9]
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在完成土地改革基础上开始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6年春,基本上实现以农业合作为标志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石狮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也出现人民公社运动,出现二个基层经济政治合一的联合体。这一时期,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较大,且种植业占重要组成部分。
1987年建市时,80%以上人口、97%土地、70%经济的比重在农村。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逐年降低。农业劳动力从1985年的50.05%降为1988年30.17%,而工业加工业的劳动力却从1985年的23.91%上升到1988年的38.27%。耕地减少,仅1985年到1987年,石狮镇就减少耕地1281.5亩,减少4.15%。石狮农民生产性投资占纯收入的比例由1983年的13.46%下降为2.50%,农业投资下降,生产后劲不足。1985年,生态恶化,种养萎缩,石狮镇水土流失面积达27.7万亩,占土地面积的23%。随着石狮工商业的发展,农业某些方面诸如劳动力、耕地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致使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降低,农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991~1995年,工业小区开发、道路兴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较多耕地,1990年石狮耕地82154亩,1995年锐减为56940亩。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对农业保护、扶持力度,1995年5月,全市共划定农田保护区136片,总面积51128亩。增加投入,改善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菜篮子工程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好的效果,确保在工业迅速发展形势下,农业不滑坡。
1988~1997年,农业产值逐年稳步增长。1997年农业产值43073万元,比1990年增长107%,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表现为种植业比重逐年降低,畜牧业稳定增长,渔业发展迅速。1997年,蓝色产业继续壮大,渔业生产明显加强,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1997年水产品产量18.6万吨,比1996年增10.86%,产值6.5亿元。新增浅海和滩涂养殖面积1179亩,新增产量760吨。
以1988年与1997年石狮农业内部结构状况分析,所占比重最小的是林业,1988年仅占0.1%,1997年占0.13%,但是石狮林业,特别是沿海防护林建设,对抵御台风、风沙侵蚀,保护石狮生态环境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畜牧业产值基本上逐年稳步增长,但所占比重却是逐年下降,1988年占11.8%,1997年占7.1%;比重降低最多的是种植业,1988年占26.94%,1997年却只占8.18%,减少18.76%;比重增加最多的是渔业,1988年占61.15%,1997年升到84.56%,增加23.41%,石狮渔业是农业内部结构中的主体。[10]
截止2013年10月石狮农业生产平稳,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3.9亿元,增长1.6%。水产品产量254472吨,增长1.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353元,增长12.5%。[11]
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境内工业有电力、皂烛、酿酒、印刷、碾米、烟丝、造船、农械、木器、竹器、布鞋、金属工艺、美术工艺、皮革等行业。“文化大革命”期间,石狮民间办起小工厂、小作坊,加工螺丝、小五金,还办起像章厂33家。石狮的传统工业是首饰加工、锡器、通草画工艺品。生产汽车配件、小五金、塑料制品等制造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1978年以后,国有企业在石狮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个体、私营经济比重大。石狮居民利用闲人、闲房、闲资创办以生产服装为主的家庭式企业,而后,内联外引逐步发展以联产为主的个体、私有企业,引进外资办“三资”企业,通过内联扩大企业规模。同时,以股份合作发展企业集团。
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石狮小商品市场的发育,服装业迅速崛起,高速发展,成为石狮工业的主要支柱产业。石狮市的产品结构以纺织服装为主,1991年无论是企业数量、职工人数、产值、上缴税金,或者是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等,均占全市各类企业的60%左右,鞋业、服装原辅材料、玩具等也初具规模。[12] 石狮工业已形成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以五金机械、印刷包装、鞋业鞋材、体育用品、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总投资2500万美元的加多宝顺利投产,带动了彩印、易拉罐、制盖和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1991年,在石狮仅有27家小规模印染企业、14家小型电镀企业时,就规划建设了全国最早的污染集中控制区——祥芝大堡集控区。国家环保总局高度评价了超前于产业经济发展的该项目。时任国家环保局局长、原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在视察大堡集控区时,高度赞扬并欣然命笔题词:“大堡工程,南华生辉”。
2008年工业总产值427.9亿元,增长22.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16.61亿元,增长29.6%,其中纺织服装业产值193亿元,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1.58亿元。
2013年01月18日,石狮市政府荣获“2012中国创意产业推动奖”殊荣,成为获得该奖项的唯一一家政府机构[13]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