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随着现代科技、经济、 文化力量的冲击。各民族传统文化正日渐消亡,保存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成为迫切的任务。婚姻习俗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布依族作为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在婚俗文化方面独具特色,但也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在布依族聚居地区,布依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就连外出打工回来的布依族青年也要 与本族人通婚,但在布依族与汉、苗族杂居地区也有与外族通婚的,只不过通常多见布依族小伙子娶外族姑娘,鲜有布依族姑娘嫁给外族男子。而当布依族姑娘接受先进文化和思想后,传统观念逐渐淡化,布依族与汉族通婚的现象较过去增多,在汉族接受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逐渐了解汉族文化习俗的条件下,双方走到一起是可能的,她们的婚恋观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建国前,婚姻的缔结几乎全由父母包办,很少有婚姻自由。由于包办婚姻导致早婚习俗,往往订婚较早,有些在幼儿时就订下婚约,俗称“背带亲”。大多在十三四至十七八岁,也有十一二岁就举行结婚礼仪。因年龄太小,会由伴娘相陪到男家拜祖后,住两三天即返回娘家。酒期由伴娘陪着同吃同住。婚后回门一去数年,直到长至十七八岁,在农忙季节或婚丧喜事,才由夫家姐妹接来帮忙,夫妻开始同居,如此往返,居住时间越来越长,最后长期住在夫家。各地的婚俗,有骑马坐轿的,有步行的。无论哪种形式,一般都有族中姊妹陪送,称之为“伴娘”。路上打伞步行,新娘当天不直接进男家,先于附近亲友家住下,次日清晨选取吉时登门拜祖。布依族同宗同姓不能通婚,异姓亲戚中不是相同辈份也不能通婚。有些地区几个姓氏之间不能通婚,如镇宁扁担山的马、卢二姓。据说很早以前是同宗同姓,所以不能结亲。 布依族恋爱方式独特,通常在赶场高潮过后,青年人留下来,身着艳装的姑娘和小子各站一边,互相物色意中人。多半是男方的姊妹去说媒,称为“银雀”。如果小伙相中了某个姑娘,“银雀”就带着礼物“飞”到女方身旁,先对一首歌。姑娘不同意则回歌谢绝;如若称心则走出人群,与男子去附近山上对歌。布依语称为“浪哨”。这个社交活动不只限于未婚男女,结过婚的也可以参加。这与布依族古老的婚姻制度有关,因为早婚和“‘不落夫家’”实际上只是订婚。所以参加“浪哨”活动,对未婚者来说是初恋,对“已婚”青年来说,如果他(她)对父母包办的婚事满意,那只是来炫耀唱歌的才能,反之,则表示对包办婚姻的反抗。
在通过“浪哨”“问亲”“认亲”“报日子”“接亲”之后就基本上完成了这一整个婚礼的过程! 各地虽有不同,但是大致都是这样的过程,不一样的是婚礼,一样的是天长地久的爱情。传统的留存,是对永恒最好的解释,爱情在这样的古老婚俗中享受着来自整个民族由衷的祝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