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勿需复杂,往往越简单,别人越学不来,模仿也难到位。食过的人却永远津津乐道,想再邂逅一次却很难。二姨的油炸糕就是这样令人口腹生涎的美食。每年大年三十,是表妹和表弟的生日,深谙厨事的姨妈在厨房展示十八般兵器,最能代表庆祝生日的不是蛋糕,而是油炸糕。
油炸糕是津门盛地的名吃,其中以耳朵眼儿炸糕流传最广,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农村,也保持着逢贵客登门以油糕飨之的习俗。大学时,有一位女同学首次登门呼市远郊的未来婆家,未来的婆母大人亲自磨江米成浆,做成油糕,以示隆重。公司的一位来自成都的同事,嫁到了河北某城,每逢节假日与老公开车回家,婆母也要大显身手做油糕,用同事的话“用沸水和面,婆婆不顾烫手,亲自用手上下揉面,手都起了泡。”她回到北京依法炮制,却总是不得法。
外地常见的小店以“延川油糕”夸口,外表淌着油,而且还渗到表皮,里面是齁甜的豆沙馅。油糕吃到口中紧绷绷的,再看油糕这等卖相,令很多爱美的人士望而却步。
现在倡导健康饮食,二姨的油糕绝不是油腻腻的,表面浅浅一层金黄诱人食欲,馅是花豇豆,烀得恰到好处。黄米面经过烫面带着丝丝的天然清甜,发酵而变得松软,用舌尖拈量,比提拉米苏多一点份量,赛过湖北的蓑衣丸子两分轻盈,妥贴舒适地安顿在唇齿之间,令人不忍咽下。
有道是五岳归来不看山,尝过二姨做的油糕,很难找出第二家了。
总结了很久的经验,只为有时间,能重逢久违的美味。
新年的口福——尝试了姨妈最拿手的油糕
1、沸水烫黄米面,用手上下揉面,口感才会好。在室温下发酵,闻起来有点酸味就好了;
2、花豇豆(红小豆、红芸豆)煮熟,捣碎,加糖。
3、将馅包入发酵好的黄米面中。
4、在油锅中炸。同事说她婆母的经验是用大火将油烧开,将糕投入后立转小火。
我第一次做,对油糕的食材配量都是凭感觉。用油尚在摸索中,本次的经验是:油不可以少,否则糕就沉入锅底,易糊易粘锅;油温太低,糕就将油吃掉了,成了油砣砣了;油温要高,炸的时间不能短,否则里面是生芯的。
第一次做,给自己打了70分,因为做生坯时,手被粘了很多面糊,所以面坯是足够软的。炸出来的口感也很松软。距离姨妈的水准,唉,什么时候年三十不再捉摸去她家蹭糕就好了,就算自立了油糕的门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