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古迹-----城隍庙
位于古城西北隅,据现存碑记所载:其初建于宋,金承安四年(1199)重修,元大德七年(1303)毁于地震。两年后重建,始具规模。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台基高六丈,阔二丈,东西偏殿各五间。内殿(寝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东西配殿各五间。正殿前建乐楼一座,辕门分置东西两方。明洪武四年(1371)、弘治三年(1490)、嘉靖二年(1523)又分别进行修葺,清嘉庆二年(1797)乐楼扩充三楹,高三丈、深二丈、阔五丈,成为孝义境内最大的戏楼。
清咸丰元年(1851)重建城隍庙,时乐楼南移五丈。重建后的乐楼,坐南向北,面对正殿,两层三檐歇山顶,前连单檐硬山顶式木结构抱厦,琉璃脊兽盖顶,十分雄伟壮观,是山西境内少有的舞台建筑。 民国20年(1931)冯玉祥部队进驻孝义,廊房遭焚,塑像被砸。民国22年县商务会委托侯右诚重新整修,恢复原貌,共用银元3000余元。民国27年2月,乐楼被日军炮弹击中,遭毁。
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军队将城隍庙大举拆卸,用以修碉堡、筑工事。解放后,城隍庙仅存颓废正殿和侧殿十数间,乐楼残破不堪。1952年孝义中学将其改作宿舍和库房。1958年建新校址时,戏楼彻底拆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