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录,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同自己历史进行对话的手段。确切地说,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传统。 阆中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其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民间传统文化。阆中的民间传统文化包括皮影、巴渝舞、川北灯戏、傩戏、竹马、剪纸、龙舟赛、竹枝词、民歌、木雕等。阆中要在旅游发展中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须要把最淳朴的巴渝遗风展现给世人;要把最淳朴的巴渝遗风展现给世人,保护和利用这些民间传统文化,是唯一的途径。 今天就来跟随我的步伐一起来了解川北皮影吧。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艺术表演舞台上的主角,但它却犹如一脉涓涓细流,不断地注入到历史的滔滔巨浪中 。
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解放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之下,又获新生。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又遭“破四旧”的噩运。十年浩劫,使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传艺断代。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政治环境,但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
皮影多见于北方农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在长期流变中皮影戏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陈龙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川北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 川北皮影,人物造型较高,头帽相连,头身可以更换。桉其大小尺寸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高2尺许,俗名“大门神”。中型高1.5尺至1.8尺,叫“二门神”,小巧别致的高0.8尺,叫“小门神”。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土皮影、广皮影(渭南皮影)和王皮影。其中,王皮影便是以我市宝台皮影大师王文坤为代表的川北皮影艺人取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融川戏服饰之精华所创造的别具一格的皮影。其身高1.5尺左右,雕刻精细,人物造型生动,线条清晰流畅,色彩鲜亮协调,构图完整统一,每件皮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川北皮影表演艺术独具魅力。川北皮影艺人在世世代代的艺术实践中,细心研究,不断创新,大都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过硬的提手技艺。他们能将各种不同的人物,各类不同的角色的思想感情,通过屏幕表现得淋漓尽致。屏幕上的影人,在龙楼凤阁、雕栏亭榭、红花绿树、奇峰异壑、碧海蓝天中,举步而蹈,挥袖而舞,提枪撕杀,似真非真,是幻非幻,令观众为之惊叹不已。
川北皮影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早在1932年,世界著名文学艺术家埃贡·埃耳文斯基来中国考察皮影艺术,曾著书赞美川北皮影艺术。1988年,以王文坤祖孙三代4人为主组成的四川省皮影艺术友好访问团,一行6人前往奥地利,在维也纳、林次市、萨尔次堡等城市进行为期12天的访出,所演《阴阳扇》、《梭罗镜》、《破桃山》、《收金龙》等剧目,受到奥地利国家和维也纳等市的政府要员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奥地利前总统辛格和夫人及文化部长、王室成员与王文坤一行合影留念,总统和文化部长说:“川北皮影雕刻、提走都很好,最惊人的是雕刻。”一个本只适宜30多人观看的戏剧,每场却挤满了三四百人,专家们称赞:“这是真正的东方艺术品”。如今奥地利维也纳博物馆收藏了王老先生雕刻的皮影《孙悟空》。
作为民间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的复归,使皮影戏存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农村电视开始普及的今天,不管民俗的重要性在如何光大,从演出的角度,零散乡村演出的方式和娱乐游客的方式在农村正逐渐萎缩,他们只能期待着在城市、甚至国外寻找生存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皮影剧团的经济效益暂时也还不容乐观,但川北皮影因为阆中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还是有了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民间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录,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同自己历史进行对话的手段。漠视历史,不同自己的历史对话,就会失去了根,我们便成了浮萍,无所适从。在某种意义上说,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传统。阆中是历史文化名城,总要有一些能代表其悠久历史的活化石,皮影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这个历史使命,成为阆中最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之一。
川北皮影只要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就一定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