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时令民俗

家乡区县: 石家庄市新华区

一年四季,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节日。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古人浓厚的祖先信仰、神仙信仰。
春节(过大年),是最为隆重的敬神祭祖、阖家团圆之日。我市广大农村仍然要写春联、贴神像、烧香上供,燃放鞭炮。要敬天地众神,包括宅神(土地神 )、门神、路神、财神。连拖拉机、汽车上也要贴上红帖,写有“一路平安”或“日行万里”,并且放上香炉,按时烧香发纸,以求平安、发财。祖宗祠堂、各个庙宇都要去上香、祷告。有的家庭设有祖宗牌位,有的要去上坟,为祖宗过年。

破五,也是一种传统习俗。正月初五这一天,一般不串门不饮酒,而是早起放鞭炮,还要象征性地下地干活。民间称之为恨穷日。在正定、鹿泉和市区内,普遍认为初五串门会给人家带去穷气,所以普遍在家呆着,或者上街逛商场。

在藁城、正定一带,过初十都要吃饺子,说是老鼠节。意在安慰老鼠,但不能串门,说是防止带去老鼠。因为民间认为,连老鼠都没有的地方,就是最贫穷的地方,再说老鼠也是生灵。在晋州、辛集一带则是过十二,也说是为老鼠娶媳妇。有的过初十说是为石头过节,反映了一种石头崇拜。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道家的上元节。这是过年的又一个高潮。这天又要大放鞭炮,也要烧香化纸,祭送神灵上天回宫。在县城或一些村镇,晚上则是灯会。

正月二十五日填仓节,这一天正定人要吃小米干饭,喝杂面汤,曾经有“填仓填仓,小米杂面汤”的说法。现在有的吃饺子,有的吃面条,但都放些鞭炮,表示“崩囤”,象征一年大丰收。在市区,这一天早晨的鞭炮也很多。

立春,民间称为打春。古时官府都要组织打春牛活动,现在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人们仍然要在牲口笼头或在拖拉机前挂一红条,以求吉利。
清明节,大约在阳历4月5日左右。这是全年第一个鬼节,人们都要上坟祭祖,同时踏青。古时有寒食节,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推行的节日,到汉末曹操已经废止。现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里或烈士碑、烈士墓前扫墓,在市区和各县城已经形成新风俗。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节、中天节。有说是纪念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有的说是纪念明朝清官海瑞的。这一天要包米粽,也要烧香发纸。
姑姑节,是农历六月六。山区有的地方这天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来,好好团圆一次。当前未流行。
七夕节(乞巧节),是农历七月七。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之日。这一天,姑娘、小媳妇要在月光下做针线,以求得到织女的针织技巧,但当前流行不广。
中元节,即七月十五,全年第二个鬼节。相传为敬麻姑。像清明节一样,都要上坟祭祖。
中秋节,即八月十五。这是一年内的重大节日之一。举国上下结合国庆节进行庆祝。要赏月、吃月饼和瓜果梨桃。
重阳节,即九月九。现在也是老年节。古时有重九登高之俗,现在我们这一带过九月九,主要是敬老人。在市区,要举办各种老年文体活动。
寒衣节,即十月一。相传孟姜女送寒衣,哭倒了长城八百里。这也是道家的下元节,民间的第三个鬼节。家家都要上坟祭祖,为先人送寒衣,以备过冬。
腊八节,即腊月初八。这本是佛家的节日,但民间认为这是劝人勤俭的节日。这一天要用八样粮食做腊八粥。此前此后,农村正在杀猪宰羊,以备过年。
祭灶节,即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传说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情况,百姓要祭灶送之。要更换灶王神像,像侧多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上供要用糖瓜,现在多用糖块。

GX殇(2014-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