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特色

家乡区县: 甘肃省陇西县

据考古资料记载,上古时, 陇西气候温暖湿润,河流湖泊广布,森林草木茂密,野生动物遍地.旧石器时代,陇西就有先民活动.新石器时代,陇西大部被森林覆盖,人们以畜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并不断扩大活动区域,走出山地,活动在渭河、西河、科羊河两岸和南北浅山区。当时的诗歌也描写"车马回狩"事。1974年出土的石石奔、石等文物表明,远在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先民就开始了原始的农业,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生产、生活工具逐渐增多,陶器细致、石器磨光、鼎器精细。1978年发掘的堡子坪遗址大量的陶器进一步证明,马家窑、齐家文化时期,陇西先民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进入定居农业的梨耕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活动,人们不仅沿渭河及其主要支流居住,而且逐渐扩大了活动区域,在远离渭河及其支流的山区,旱川区建筑村落,家畜的饲养和谷物质种植都有一定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粟作农业文化。商周秦汉,是陇西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奠基时代,周秦部族的早期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在陇西各族先民的共同努力下,西周先秦时代发展了渭河流域的农业,进而使陇西成为沟通中原关中与西域的重要通衢。1963年西河滩西周遗址发展的房屋、窑穴、窑址、墓葬和井,雄辩地证明了西周时期陇西已是典型的农业经济社会,并已进入奴隶制社会。郡县制之创立与长城的修筑当是我国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中有着极其深远的两个重大事件。秦昭王二十七年,西起临洮,经甘肃东部修筑长城,史称战国秦长城,途经我县。今福星乡秦长城遗址即建于当时。秦昭王三十五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杀之”,始置陇西郡。近1000年今陇西境先后置襄武、首阳、兰干、中陶等县,分属陇西、天水、南安郡辖,并移陇西、金城二郡治于襄武。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上柱国越国公镇守陇右驻襄武,顺山川地势,以四隅为四正,始筑今县城,为全国城池之特例。仁寿山十方禅院亦建于唐代。丝绸之路开通,僧侣商贾络绎不绝。张骞出使西域、炀帝西巡、文成公主入藏联姻皆途经陇西。宋元明清时期,为陇西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一度成为甘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和西陲重镇。 ?   陇西建置历史悠久。春秋时,渭首之豸原戎牧居在今陇西地带。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兵临渭首,灭狄、豸原戎。公  元前272年秦始设陇西郡,陇西郡因在陇山(今六盘山)以西而得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36郡,陇西为其中一郡。汉初在今陇西县境置襄武、首阳二县、始有建制。后又置豸原道、兰干,四县并存,分属陇西、天水二郡。东汉后期,羌戎起义,移金城、陇西二郡治襄武,一度为二郡的政治、军事中心。公元188年,南安郡治豸原道,陇西境襄武、首阳、豸原道、中陶四县并存,由陇西、南安二郡分辖。三国初,又移陇西郡治襄武。从此陇西便成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之西陲要镇。公元590年(隋文帝开皇十年),改武阳县为陇西县,县名沿用于今。唐置渭州,宋设通远军,金立巩昌府和陕西路巩昌总帅府,元改为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先后属四川行省和陕西行省,巩昌路辖5府27州(含今兰州市和四川、陕西省部分地区)。明清二代,多派要员坐镇陇西,明洮岷兵备道道尹、茶院行台、都察院行台、分守陇右道道尹、巩昌府府尹、巩昌卫指挥使;清陕西西路布政使、巩昌布政使、巩昌府知府等均驻陇西。陕、甘分省后,甘肃巡抚也曾驻节,成为甘肃最早的省会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灿烂的文化

  陇西区域开发很早,建置历史悠久,经济社会发展,孕育了光辉灿烂的  历史文化,遗留下多处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许多珍贵文物。有5处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4处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西河滩遗址位于县城西郊西河西北面的一级台地上,面积约12万平方米,出土文物有陶鬲、盆、罐、骨石器和水井,为西周文化遗存,成为甘肃东部典型的农业经济文化遗址的代表。重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威远楼,砖基木架3层,砖基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长26米,负撑栋柱24根,四角檐牙高啄,钉头磷磷,瓦缝参差;檐下斗拱102朵,楼脊龙飞兽走,蟠螭并列;竖楼内梁斗横,结构严谨;楼顶为歇山式,脊端鸱吻高竖,垂脊兽头昂蹲,饯脊套兽如生,并将宋徽宗崇宁铜钟置楼上,击之声闻四达,登楼远眺,县城尽收眼底,堪称陇西一景。故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938年考察陇西时盛赞此间城墙和鼓楼等建筑高伟,颇有省会气魄。威远楼也被收入《中国名胜》一书中。文物中,新石器时期的双耳彩陶罐,体现了马家窑文化的高度艺术水平;战国铜剑,再现了当时冶金和武器制造的高度发展;汉代陶房为汉代新兴地主庄园的缩影。饮食文化亦绚丽夺目,火腿、金钱肉、口条有“陇原三绝”之誉;近年开发的“银花肉”,色似白玉形如菊,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是独特的补品。伍修权同志在《兰州谩忆》中赞“陇西火腿却别有一番风味……与金华的云南的比起来毫不逊色”。陇西火腿瘦肉灿艳似红霞,瘦而不柴;膘肉晶莹若玛瑙,肥而不腻,自有记载的清乾隆起至今,经久不衰。还有如腊羊肉、腌驴肉、荞粉、烧鸡粉等富有地方特色,颇负盛名,在全省均有一定的影响。传统名菜,有资料可稽者,清末即有满汉席之分,如羊十道、汉席八碗、全十道、十二体、二十四体等。并极讲究清汤,汤清如水,味道鲜美。饶有风趣的是席间则上一碗清汤让宾客品尝,以此评价厨师技艺。特二级厨师李永清撰写的《陇西烧鸡粉》、《陇西宴式——巩昌十二体》发表在《中国烹饪》、《中国食品》杂志上。陇西,地灵人杰,人才辈出,人文荟萃。他们或以丰功伟绩泽被后世,或以高风亮节垂范千古,或以科技、文化成果造福人民。汉医术方士封衡,与华佗齐名,著《容成养术》、《灵宝卫生经》等。武将廉褒,汉成哀时为右将军,在河西以恩义结羌戎,边境得安宁。班固说:“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汉兴,成纪李广、李蔡,上圭阝赵充国,襄武廉褒……”。唐赵王景,肃宗宝应年间宰相,谏帝《审官六议》,颇具建政建树。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史称“陇西三李”,著名唐传奇文学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唐人传奇留遗不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惟《莺莺传》及李朝威《柳毅传》而已”,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少傅王德,抗金战功赫赫,《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列为中国历代著名军事人物,明著名散曲家金銮,著《萧爽斋乐府》二卷,针砭政治,嘲讽现实,为明曲家中负有盛誉的作者。清杨庆,生平笃学,孜孜学业,奋笔不辍,主要有《吾从编》、《道源读书集》等 18篇172卷,著述名西京。历史英俊,彪炳史册,激励后人。陇西又是丝绸之路南线必经之地,张骞出使西域,炀帝西巡,玄奘取经,文成公主入藏联姻皆涉足陇西。在近代,引燃过革命火种,路标昭然,催人奋进,红军长征的足迹遍及全县,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陇西一直是陇右地下党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根据地,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陇西云阳板

  陇西云阳板舞是陇西县民间团体舞蹈,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以柔美娇健、干脆飒爽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板长约三尺,宽二寸五,四片为一副,内贯铜钱,装饰有精美图案,拍击脆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陇西仁寿山都要举行万人朝山盛会,云阳板舞便是朝山庙会的主要内容。这一天,男女老少倾城而出,四乡农民也远道而来,仁寿山上人流如云,热闹异常,云阳板舞便是朝山庙会的主要内容。城里各村都要组织云阳板表演队上山表演,表演队由8人组成,队员都是精选出来的青年武术好汉。他们头梳双髻,身穿五彩斑斓,类似仙童的装饰,披云肩,系战裙,足登蓝线编织的战鞋,足尖一颗大红缨,步履轻盈,装束洒脱。舞者手持云阳板作舞器,双手各持两片下端,排成双行,两人一列,作对称式挥舞行进。旗队前导,锣鼓队奏拍,舞者随乐器节奏,大跨三步向前对齐,拍板举成“人”字形时,一足蹬空鹤立,接着大锣“咣”的一响,足即落地,舞板随之齐拍“啪嗒”,节奏整齐,极有韵致,时而舞板着地,铿锵有力;时而舞板互拍,金戈齐鸣;时而舞板划空,风声呼啸,好似天兵天将下凡,八阵图再现,令人眼花缭乱。

  现在,陇西县对云阳板舞蹈进行了挖掘整理,重新演练,并组成了100多人的陇西云阳板演出队,为广大群众献演,多次参加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活动。改编后的陇西云阳板舞继承了单手鞭杆、双手鞭杆、扑手亮相、小刀花翻身、飞脚卧鱼、吸腿深海、交叉对板、展翅占步、各自击板、互相对板和绕身转板等传统云阳板舞蹈的动作和步法,表现了黄土高原民间舞蹈的风采。全部舞蹈由祈雨、丰收和欢庆三篇组成。祈雨篇表现了劳动人民虔诚寄托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再现了人民群众辛勤耕耘,引水灌溉,克服困难的情景;丰收篇表现了劳动人民用勤劳和智慧换来的金色丰收;欢庆篇展现了陇原儿女祝福的壮美图画。

wm23531416380(2014-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