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经济发展

家乡区县: 潍坊市青州市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潍坊市委、市政府的科学领导下,我们立足于青州的基础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打造文化名城、旅游名市、生态名市和经济强市“三名一强”生态文明新青州为总体目标,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决策部署,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经济文化互动为路径,以创意创新为动力,整体推进工业振兴、城市建设与管理转型、服务业提升、新农村建设“四大重点”,做大做强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冶炼建材、现代物流、旅游休闲、花卉苗木“六大产业”,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2005年相比,2008年底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实现大幅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140亿元增长到260亿元,基本实现翻番;地方财政收入由5.15亿元达到11.8亿元,增长1.29倍;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25.1亿元达到537.9亿元,翻了一番还多;各项存款余额由121亿元增长到20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由95亿元增长到164亿元,均基本实现翻番;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3873元增加到23182元,增长6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113元增加到12818元,增长40.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630元增加到7023元,增长51.7%。家庭用车以每年1万辆的速度增长,现在已经达到5万多辆。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平方米增加到3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37平方米增加到40.6平方米。在山东省122个县市区综合评价中居第25位,连续两年被潍坊市评为综合考核一等奖。重新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列第87位,两年跃升25个位次。
二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特色日益鲜明。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2.2:61.6:26.2优化为2008年的9.7:59.2:31.1,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特色日益鲜明。工业方面:坚持以工业领导方式转变促进工业发展转型,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关停100多家企业的情况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仍增加了158家,达到5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每年增加100多个亿,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32家增加到110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由30家发展到65家,实缴税金过千万元的企业由13家增加到26家。服务业方面:坚持片区化、组团式发展,以整合理念促进服务业提升,形成了大市场、大物流、大旅游发展格局。钢铁物流园、新创宜佳装饰城、港天保税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全面完成,陶瓷厨卫、钢材、五金灯具等市场有效整合;规划建设30多个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达130亿元,东夷文化标志园、龙兴寺复建、甲子文化生态园等项目进展顺利。2008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9亿元、市场交易额3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亿元。农业方面:坚持以农业发展园区化、农村管理社区化、农民身份职业化促进“三农”工作。瓜菜、畜牧、花卉、果品、优质粮五大支柱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3%以上,花博会实现了从县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盛会的跨越。外经贸方面:出口额由不到1亿美元增长到3亿美元以上,增幅列潍坊各县市区第一位,被评为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市。
三是城市建设与管理实现转型,现代化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坚持以创意城市理念引领城市科学发展,把城市作为一个大的景区来打造,将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等多种元素全方位融入城市发展,努力打造历史与现代辉映、文化与生态交融的创意之城。“创意城市”的经验和做法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专题介绍。集中精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完成各类规划70余项,城区控规覆盖率达到100%。加快旧城改造,完成拆迁290万平方米,拆除城中村30多个,在城区最佳地段进行安置,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大力推进新项目建设,体育中心、会展中心一期、南阳河治理一期工程、中都财富广场等项目基本竣工;“花博会”室外景园、青都国际城等重点工程全面推进。投资11亿元,完成10多条、200多公里的城市道路改造提升,形成了“七纵五横”的道路框架。以现代化中心城区为中心,南部文化产业园区、北部经济开发区两翼齐飞,城东东方花都生态城、西部峱山经济发展区首尾互动,鲲鹏展翅、昂首东进的“一城四区”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简政放权促进小城镇发展。完善小城镇发展政策,增强小城镇建设自主权,立足产业基础、区位交通条件,建成黄楼、弥河等一批独具魅力的小城镇。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仅去年全年植树就达1650万株,成片造林6.39万亩,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分别达到30.5%和45.1%。

 

乡情(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