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铁杖
麦铁杖,始兴江口人,生活于陈朝和隋朝期间。青年时即勇武有力且步行如飞,跑及奔马,能“日行五百里”,性格开朗,喜酒,好交游,重信义。
陈·太建年间,铁杖曾结伙为盗,为广州剌史捕获,罚为官府奴隶,为皇帝执掌御伞。隋灭陈,铁杖入大将军杨素帐下,居清留县,屡立战功,后被皇帝封赏,授同三司职,因不通文墨,后遣返家乡。
开皇十六年(596年),成阳公李彻召铁杖回京任车骑将军,随杨素北征突厥。炀帝嗣位,随杨素平汉王谋反有功,封为柱国爵位,任莱州剌史,后转任汝南太守,被封右屯卫大将军。不久,随炀征辽,不幸身亡,被封赠为光禄大夫,宿国公,谥号“武烈”。
张九龄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唐朝仪凤三年(678年)生于始兴清化石头塘村。
九龄七岁能文,三十岁擢进士第二,授校书郎;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于东宫举文学士,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开元四年(716年)秋,九龄辞官归养,开大庾岭新路,沟通南,北陆路交通干线。
开元六年(713年)春,九龄被召入京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开元七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迁任司勋员外郎;开元十年,宰相张说荐九龄为中书舍人;开元十三年,张说罢了宰相,九龄因此事改任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剌史,后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开元十九年(731年)三月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开元二十年二月转为工部侍郎。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开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龄迁升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开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龄进封为始兴开国子,食邑四百户。
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玄宗生日),九龄送《千秋金鉴录》作贺仪,劝皇帝励精图治。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九龄因周子谅触犯玄宗一事受株连,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七年,九龄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九龄归故乡扫墓,五月七日于韶关曲江病逝,享年六十三岁,被追封为荆州大都督,谥文献。
张九龄不仅是唐代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政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贡献,著作有《曲江录》十二卷,可惜的是《千秋金鉴录》已失传。
张九龄是始兴的历史名人,而“九龄”在始兴的知名度很高,像九龄街、九龄公园等等都是以九龄公的名字命名的。
林明伦
林明伦,字敬熙,号穆庵,顿岗镇斗塘村人,清雍正元年(1723年)七月十一日生。乾隆十二年(1747年)考中举人,翌年登进士,选庶吉士,乾隆十七年冬授翰林院编修;次年记名以御史用。乾隆十八年(1753年)秋,奉旨任山东乡试正考官。乾隆十九年四月,授浙江衢州知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秋病逝。
林明伦为官,力求安定团结,为民造福,深受部属和百姓敬重。病逝时,其同年发现林明伦竟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叹道:“呜呼?若君者可谓廉矣。”
谭太初
谭太初(公元1504-1588年),字宗元,号次川,始兴人。历任江西按察副使、广西参政、工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职,是明代的一位享有盛誉的清官。
据《明史》和《南雄州志》记载,谭太初任江西按察副使期间,对于劳民伤财的驿传制度痛加裁革。当时大奸臣严嵩权倾天下,其亲友宗属在他的故乡江西仗势侵夺农民的良田,民怨鼎沸。江西的地方行政长官因惧怕严嵩的势力,无人敢出面处置。独谭毫无惧色,坚决依法惩办,毫不通融,故人称为“谭青天”。
谭太初去审查军籍时,释放了大批不属军籍而被地方官吏去充数的平民。有人劝诫他:“军队的数额不足了,会降罪于你的。”他坦然回答:“失额罪小,殃民罪大。”
谭在任的广西参政期间,正值桂林涝灾,米价腾涨,他请督府开梧州和全州仓的谷米,按平价卖给百姓,因而很快地恢复了灾后的生产。
谭太初在朝廷任户部侍郎期间,曾力荐佥都御史海瑞可大用,坚决反对大臣高拱、太监冯保将海瑞排挤回乡。
谭晚年引疾乞休回家,深居简出,致力于著书立说。他在家乡筑有“拙逸轩”一座,读书其中,保持清廉晚节。门人弟子从学者如流。一生著有《次川存稿》八卷,《族谱》五卷,《自叙年谱》一卷。谭死后,人们称誉他:“清介足以励顽,凝重足以镇俗,进必三让,退由一辞,卓然有大臣风,庶几古社稷臣”。
始兴烈士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腐败无能已完全暴露。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石下的李群嘉,兴仁里的陈奇文,外营的陈国光,狮石下的刘汝霖等,召集义士百余人,响应太平天国革命,在始兴县城西面铜钟寨聚义。此时,一支红兵(太平军头扎红巾,故称红兵)进军始兴,在水南受阻后,绕道向县城挺进,抵达石下村后,作短期休整。军中一将领武艺超群,喜欢邀人比武,从未遇到敌手。石下村村民李柱石和他较量,战了一百回合,不分胜负,宣告停赛。该将领赞扬李柱石说,今日与你比试,算是遇到对手了。于是红兵与村民联欢,并赠枪一百支给李氏宗祠。李群嘉等趁红兵在石下休整之机,相约一同攻打县城。
消息传到县城,县令汪彦直闻讯大惊,挟着官印连夜逃跑,县衙群丑无主,不击自溃。县城立即被义军占领。
南雄知府听说始兴失守,唇亡齿寒,又惊又恨,马上派其弟周福同率重兵驰援。
李群嘉等挥兵迎敌,经过一场刀光剑影的生死相搏,终因寡不敌众,败北溃散。
战斗中,刘汝霖牺牲,李群嘉负重伤后被俘遇害。陈奇文,陈国光藏匿家中,企图重组义兵东山再战,后被清政府逮捕杀害。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清革命遭到了封建统治者的血腥镇压。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粤北各界知名人士不忍李群嘉等的反清义举被淹没,把他们四人的事迹写成报告,联名呈请广东省议会转请政府褒扬。民国九年,省长朱庆澜批示:追封李群嘉,陈奇文,陈国光,刘汝霖为反清烈士。从前被清政府没收四烈士的房屋田产全数归还其后人。李群嘉祖上遗传在竹行街的当铺归还后,他的后裔改建为“李烈士祠”,并竖立牌位,以崇纪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