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向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自晋代发轫,于唐五代形成,到明清鼎盛,至今古老坊巷风貌基本得以传续。其布局气势磅礴,细节精致绝伦,皆体现了和谐内敛儒雅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
由于地处东南古城,三坊七巷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中原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不断沉淀,加上后天独特拥有的海洋文化基因,使得其地域文化中带有一种广阔的放眼世界救国为民的胸襟。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内涵归纳起来,就是“开风气之先,谋天下永福”。尤其是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历史里,三坊七巷的优秀儿女们在面临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能以富贵不移威武不屈之心承担救国存种的职责,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儒家社会敢为天下先、济民于世的精神。可以说,三坊七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璀璨的结晶,也是福州城市精神的象征。
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等等,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从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时代推手的角色。如林则徐丶沈葆桢丶曾宗彦丶严复丶林旭丶林觉民丶冰心丶左宗棠丶郁达夫等。
三坊七巷特色菜:红糟醉香鸡、鸡茸鱼唇、太平燕(同利肉燕)、燕皮(燕丝)、木金肉丸(肉丸)、佛跳墙、白炒鲜竹蛏、鸡汤氽海蚌、香露河鳗、一品蟹抱蛋、春卷、鱼丸(永和鱼丸)、芋泥、锅边(糊)、破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