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进退”(1)

家乡区县: 西乡塘区

进和退是一对反义词。“进”意味着前进、进步、向上、不甘落后;“退”意味着后退、落后、向下、不思进取。
“进”固然是好事,因为进,社会有了进步;因为进,个人有了发展,所以说,进是一个民族和个体不可缺少的动力,但“退”不一定就代表畏惧,代表妥协,代表停滞不前或倒退。这里存在一个把握的问题,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人生最大的困境莫过于陷入进退两难的泥沼。因而,当我们实在“进”不了的时候,不妨采取“退”的策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退是一种睿智,退是一种豁达,退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然而,在生活中,知进不知退的心理是很多人的常态。世间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适可而止乃中庸之道。进退亦然。一个人如果一味的知进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那烦恼和忧患就会如影随形。
以前有个同事,一贯刚愎自用,争强好胜,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话要摆别人的话上,事要摆别人的事上,什么都要争赢了算。与丈夫之间多次闹离婚,与公婆之间闹得老死不相往来,与父母之间也经常摩擦不断,与同事之间,领导之间,更是不分男女,经常因为一点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搞得所有跟她打交道的人都特别“怕”她。但她从来都不认为是自己的错误,总在别人身上找原因,总认为是别人对不起她,因而日子过得非常痛苦,年纪轻轻弄得百病缠身,常常表现为烦躁、心慌气短、失眠,还伴有高血压、肝脏等方面疾病。花样的年华,她展示在别人面前的却是憔悴的青春,这是何苦来着?原因只有一个:她就是一个知进不知退、善争不善让的人。
提到退让,大家对“六尺巷”的故事并不陌生吧。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那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同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块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愿意,双方将官司打到了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在此期间,张家写了一封信给在朝廷做官的张英,希望得到庇护。张收到信后,觉得不能仗势欺人,邻里之间应该谦让,便给家中写了一封回信:千里寄书为一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时秦始皇。家人阅罢此信,深受启发,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空地,这样两户人家形成了六尺地巷口,后来这个地方就被称为“六尺巷”,,也因此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二十几年前,我们这地方也发生了一起“争巷”事件,两家人为了争一个巷口,相持了多少年,最终发生了群殴,造成一人死亡,一人抵命的悲惨结局,致使两家都家败人亡,妻离子散,最终全都离开了那个伤心地,这就是争的结果,如果有一方能知道退让的,也不至于到如此地步。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不是太大的原则性问题,一旦发生矛盾,都是可以采取退让态度的,化干戈为玉帛,对人对己都有好处的。如果都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矛盾就会激化,悲剧就会发生,这样的悲剧生活中还少吗?鹬蚌相争的故事教训是何等深刻!

马嘉仪(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