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县标里镇

家乡区县: 亳州市涡阳县

标里镇属涡阳县所辖,在涡阳县城西部,距县城20公里,西与谯城区的立德镇相临,北与谯城区的城父镇接壤,东和南部与花沟、临湖两镇为邻。全镇总面积为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96公顷,总人口63813人,辖15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委会,135个自然庄,标里、新德两个集市。标里集(原名标里铺)是标里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标里即标里铺,原名十八里铺。相传,春秋末期楚灵王伐徐时,大将伍子胥在城父寨(今谯城区的城父镇)镇守,因标里距离城父寨十八里路,故叫十八里铺。由于标里距离城父寨18里的路程非常标准,故人们就把十八里铺改成标里铺(即标准里程的意思)。在元朝时代,标里铺居住的居民是季姓,故又叫季家庄。元末明初,兵荒马乱,在三洗凤阳府时,季姓为元人(今蒙古族)所杀。现有标里集东边的段庄的前身就是当时的季家楼,集东北的季家洼可证。
清咸丰二年(1853年),由于灾荒严重,兵荒马乱和晚清政府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张乐行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当时叫捻军)不甘忍受,揭竿而起,在标里响应捻军的有邓老洪、邓敦伦、王怀义等人,后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而被清朝政府残杀。邓老洪、邓敦伦、王怀义的义举行为触犯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且他们三人又都是标里人,当时的统治者就对标里人怀恨在心,为达到泄愤之目的,特把“标里”字样改成为“彪狸”字样,以此来侮辱标里人。
清朝光绪年间,在行政设置上,“彪狸”转变为双大寨行政管理机关为寨长制,民国19年(1930年)改为保甲制,“彪狸”划为八个小保,保下设甲,甲编五户连座,民国21年(1932年),“彪狸”设立联保办公处,民国28年(1939年)日本侵占后改为乡镇制。
1948年,“彪狸”铺正名为标里铺。
1949年2月份前,标里属涡亳县管辖。
1949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国解放区调整行政区划恢复原边旧界的措施”下达后,撤销涡亳县,标里属涡阳县所辖。
1949年3月成立花沟区(办公地点设在标里),辖标里、徐庙、新德、何庙、王桥、邓楼、大王、张集、花沟、石雁10个乡。
1950年区划调整,花沟区由原来的10个乡调整为13个乡。1956年并区、并乡,由原来的13个乡合并成8个乡。
1957年2月再次并乡后,标里区辖标里、新德、黄古同、孙店、临湖5个乡。
1958年10月至1961年12月,涡阳县撤区设社,成立标里人民公社,辖新光、晶华、华光、花光、新桥、红旗、洪山、永兴8个大队。
1962年1月涡阳县建区划社,建立花沟区(办公场所设在标里),辖花沟、孙店、黄古同、姜大、新德、标里6个人民公社。
1969年3月撤区划社,成立标里人民公社,辖16个生产大队。1979年8月,撤社建区,成立标里区,下辖7个公社。
1981年,涡阳县设立公吉寺区,同年7月,将姜大公社划归公吉寺区。
1983年5月体制改革,社改乡,标里区所辖的6个公社改为6个乡。
1992年2月撤区并乡,成立标里乡,原标里区所辖的花沟乡成为独立的花沟大乡,孙店、郭营划归临湖镇管辖,标里乡辖原来的标里、新德、刘竹3个小乡,38个行政村。
1993年底,根据工作需要,将王寨村并入唐大村,宿小村并入张大村,解散柿王村,调整后,标里乡辖35个行政村。
2002年4月,标里乡撤乡设镇,标里乡改为标里镇。2005年5月合并村,标里镇所辖的35个村合并成18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居委会。
2008年再次合并村,标里镇下辖15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105个自然村;其中标里、新德为两个集市。

标里镇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开思路,大胆创新,初步建立了贸、:[: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走出家门闯世界,脱贫致富奔小康,已成为当前农民朋友的一种新时尚。经济的发展让人大为感叹,一座座反季节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苔干贡菜远销全国各地,韩楼的粉皮,新德集的麻花已成为标里镇的两大特色,深受消费者青睐,烟叶生产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黄牛养殖一度成为安徽省的金三角。标里地区的变化是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1989年50千伏的高压变电暂在标里建成,1994年消R无电村,周年,七千门程控电话直通世界各地,21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农业生产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

凯丽(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