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大师俗姓卢,祖籍河北范阳。其父卢行瑫原为监察御史。公元620年,农历二月初八日,惠能大师降生,有二僧造谒,并为其取名“惠能”,而且解释含义说:“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
公元660年,大师23岁,因卖柴时听到《金刚经》而开发宿世慧根,到湖北黄梅县东山禅寺学佛,8个月后得到五祖弘忍禅师传授衣钵,成为中国禅宗六祖。然后遵从五祖的授记,“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在怀集县冷坑上爱岭六祖岩隐居1年。公元661年,六祖大师进入四会,来到龙甫镇营脚灯盏岭扶卢山下,韬光隐晦,隐匿行迹潜修默炼十五载。这15年是惠能大师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水边林下,长养圣胎,形成了完整的南宗禅弘法体系。
六祖大师在四会期间潜修默炼,创立了从佛性论到解脱论和修行观、认识论都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佛学思想体系系,高唱顿悟成佛之说,使中国佛学思想面貌焕然一新。——大愿法师
一、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六祖的佛性本体论
六祖到四会的山区见山民抓老鹰的方法就深受启迪。山民挖一条又窄又深的小沟,比老鹰的身子还窄,沟里放几只刚出壳不久的小鸡,毛茸茸的鸡雏在沟中唧唧叫,老鹰眼尖,它在天空盘旋冲下来就抓,但沟很窄身子不能进去,被卡在沟里,爪子伸进去抓,沟又很深,鹰爪子碰不到地,落空了。翅膀在"啪啪"扇动就是飞不起来,为什么?因为它脚跟不点地。大鹏金翅鸟,一飞千万里,全靠脚下一点劲,脚不点地就飞不起来。惠能大师见此情景,就想起师父弘忍禅师的开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以六祖鼓励我们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二、 由神秀呈心偈和惠能得法偈说到六祖的实践观
公元660年,中国禅宗五祖弘忍禅师决定传衣钵,让门下弟子各自作偈阐明自心的见解。神秀禅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禅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般称为神秀呈心偈和惠能得法偈,这两偈的影响不能小看。如五代诗僧齐己诗说:“当时六祖在黄梅,五百人中眼独开”。两偈直接导致形成了禅宗的南宗和北宗,北宗是渐修,南宗是顿悟;北宗重在行,南宗重在知;北宗主张由定生慧,南宗主张由慧摄定。
神秀呈心偈是如来禅修法,惠能得法偈是祖师禅修法。如来禅以安那般那入手,都摄六根,侧重息法,目的是断惑证真,是三学六度转识成智的禅法。祖师禅目的是明心见性,一超直入如来地,是即心成佛的禅法。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而禅宗的精髓是般若。慧能大师的祖师禅法是直证实相般若,所以禅门不可以言说表示,所谓不许你开口,开口便错;不许你动念,动念即乖。因为一切的言语思维都是不离情见,而实相理体超出情见之外。
三、无念、无相、无住——六祖的认识论
六祖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六祖的认识论,也是六祖禅法的核心。
“念”就是认识的主体,无念就是教我们在认识的主体上不要起执著。“相”就是认识的客体,无相就是教我们对认识的对象不要起执著。“住”就是执著于一点,无住就是教我们对任何主客观之境都不要起执著,即在能缘和所缘上都不要执著。
“无念为宗”的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心中一片死寂,它的真正含义是心不染境,就是心不执著任何一处。我们在修行当中遇善恶境界,心中要无着,好事坏事都是缘,缘聚则有,缘散则无,缘生缘灭,不必烦恼。碰到所有善恶境,心都不要染着在上面,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无论别人是赞叹我还是诽谤我,心都不着在上面,心无挂碍。
对众生好就是对自己好,如果能永远宽恕众生,我们的心境就会一天天祥和。倘若动一念去排斥,伤害别人,就等于伤害了自己的慈悲,而失去了寂静安祥。对别人起瞋心,对方还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就已经遭到染污了,所以永远要保持慈悲喜舍的心念。"常乐柔和忍辱法,常住慈悲喜舍中"。因为一切生命的浮沉,一切生活的苦乐,全在一念之间。所以在念头上用功夫,人人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不必过着烦恼痛苦的生活。只要回光返照,运用佛法的智慧,烦恼自然就会减少。
面对生活中的创伤和挫折,不要挣扎,痛苦该来的终究跑不掉,因果律就是如此。因此,多余的烦恼和妄想是没用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握当下,运用六祖的智慧“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保持现前一念清净心。
请大家多多支持一下,关注一下我!谢谢~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05928584.html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 http://www.wm23.cn/yying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019646953
我的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2019646953/profile?rightmod=1&wvr=6&mod=personinfo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