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山镇历史悠久,自古隶属沛县。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村落。依据1971-1983年三次在栖山出土的汉墓及随葬品推断,秦汉时代,这里已是人口稠密,农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沛志载沛西南数十里有青龙桂籍山,山下有萧何饮马处,想此处当离栖山不远。清乾隆46年(1781年),黄河在河南省青龙岗决口,洪水淹没了沛城,县令郎赓迁县治于栖山,建砖城、官衙、书院、文庙,成为当时沛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咸丰元年(1851年),闰8月19日,黄河于蟠龙集决口,又淹没了栖山城,县令景步逵将县治迁于夏镇。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代算起,栖山作县治70年之久。民国2年(1913年),沛县分设2市5乡,栖山市与沛城市并列为同级行政区划单位。市议事会、董事会均设在栖山。
1928年栖山市改为栖山行政局,栖山行政局机关设在栖山。1931-1948年,国民党以栖山一带为第三区,抗日战争前区公所设在栖山。1944-1948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把现在栖山镇的西部划归沛铜县沙河区(后称王店区),东部划归沛铜县孟寨区。沛县解放前属共产党创建的冀鲁豫行署湖西专署领导。解放后,栖山划为沛县第四区,区公所设在前马村。因为前马村和栖山 冯其谱在栖山镇高分子化工厂内调研
近在咫尺,区里的重大集会活动都在栖山。1949年3月-9月,沛县归属平原省湖西专署领导。1949年10月-1952年底,沛县划归山东省,1953年1月沛县复归江苏省。现在栖山镇的区划是1962年调划公社时确定的。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取消乡的建制后改名栖山人民公社。1983年取消公社体制恢复乡的建制,改称栖山乡。1991年12月23日栖山撤乡建镇,改称栖山镇。栖山镇下辖17个行政村,含60个自然村。1995年总人口为32732人。其中有兄弟少数民族回、布依、壮、苗共10人,其余均为汉族。各村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栖山人民有着抗击侵略反抗压迫的光荣革命传统。1938年8月,石楼村孔宪杰,(外号孔老六)铁拳砸死日本兵的英雄事迹,名闻遐迩。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席楼、夏老庄、张庄、东王楼、陈炮楼等村先后建立地下党组织,成立农救会、妇女会、儿童团、姊妹团,开展抗日、除奸、反霸活动。1943-1948年,孙尊山、张开科、陈广惠、席文章等同志领导发动群众,建立了沛铜县沙河区、孟寨区人民政权,同敌伪顽进行公开的激烈斗争,通过抗日除奸、减租、减息,大长了人民的志气,大灭了敌人的威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先后有裴盛德、魏彦西、席后远、程士文、王涵清、席文章等65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8年11月,栖山镇(乡)人民刚获得解放,便踊跃投入到支援淮海战役的工作中去。肩担车推,为解放军送军衣、运军粮、抬担架救护伤病员,同时积极参加清匪反霸斗争,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