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号子从远古唱来,经历了悠久而又漫长的历史。湖北建始花坪的“赶山号子”是这古老号子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群体劳动的需要而产生,以协力改造自然而发展。其歌唱形式独具魅力,自然活泼的劳动场面极为壮观。
号子增添了劳动的乐趣,使繁重的体力劳动变得轻松、愉悦。充分展现出土家族先民征服自然的精神与智慧。一唱一合,诙谐、浑厚;一招一势,协力同心;词,触景生情,曲,质朴悠扬,寓“叫”于乐。实为近好看,远好听。
如今,先进的生产力已取代了落后的劳动形式。但在花坪山乡境内,这古老、激昂的“赶山号子”仍在流传,催人奋进。
在建始县东南部有一个闻名于州内外的乡镇,这里不仅盛产享誉国内外的桃片糕,畅销全国的关口葡萄,还有民国大儒章太炎先生留下的“群山缭绕画廊开,荡漾波光浮草来……欲把西湖比西子,可能遥唤玉华来”赞美花坪小西湖的优美诗句。这里更有当地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坪“赶山号子”。他们把艰辛化为乐观,把劳作化为号声,用豁达、率真、朴实的赶山号子,吼出土家人乐观开朗、不畏艰辛、自力更生开创美好生活的精神气概。
记者亲耳所闻原生态赶山号子
7月24日,天气晴朗。建始县花坪镇花掌坡村一个小地名叫梨儿坡的山坳里,56岁的老石匠徐长新和他的伙计们一边用工具撬着石头,一边吼着原汁原味的赶山号子,一块块巨大的石头便在这一声声的号子声中,慢慢挪向徐长新师傅想要的位置。“各位师傅都用心,千声号子一个音,近好看来远好听,风吹荷花远传明……”万里晴空下,苍翠群山间,一声声高亢整齐的号子声越过山野,飘向云端。艰辛的劳作原来也可以这么富有诗情画意。“你今天很幸运,能在这里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原生态的赶山号子,不容易啊!”建始县花坪镇赶山号子表演队队长田大林对记者说。记者前往花坪镇采访的时候,碰巧遇上徐长新师傅为当地一位老人雕刻石碑,老人的要求很高,需用到大量石材。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情况下,徐长新师傅就只能用最原始的手段开采石材,然后在众村民的帮助下,运往合适的地方,于是才有了记者亲身感受这赶山号子的机会。
赶山号子是土家族人在劳作过程中的一种号令,目的就是使得大家协调配合,行动一致,达到理想的劳动效果,同时通过各种诙谐幽默的唱词,让参与劳动的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
在很久以前,赶山号子时常会响彻花坪镇的山山水水,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辅助劳作的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式劳动工具不断涌现,古老而原始的劳作手段被人们渐渐抛弃,赶山号子也只是偶尔在茫茫群山间的山坳里响起。“现在好多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读书的读书,打工的打工,除了上点年纪的壮劳力还会唱外,几乎很难得找到人了。”从事了30多年石匠工作的徐长新笑着说。
赶山号子,艰辛劳作的优美绝唱
“叫声老板儿听我说,今天给你送恭贺。你如今开山修发迹,前屋发成摇钱树,后屋发成聚宝盆,摇钱树下摇金银,聚宝盆里出乌金,早上起来摇四两,晚上回来摇半斤。你是天下财主第一名!”
劳动间歇,谈起赶山号子的各种唱词,56岁的徐长新师傅信手拈来,张口就唱。“这是在劳动时为东家老板送恭贺的唱词。其他方面的唱词也很多!”徐长新师傅得意地说,“有专门引人发笑的唱词,目的是让大家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快乐,消除疲劳,虽然听起来不大文雅,但都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随口编来的唱词。比如:各位师傅听我说,看见姐儿矮坨坨,一对乳奶像秤砣,白天把给小儿嗦,晚上把给小郎摸,男女之间好快活!”
花坪镇赶山号子表演队队长田大林说,花坪赶山号子的唱词都是老百姓在日常的劳动中总结的,或幽默诙谐、或传达祝福、或教化育人。“叫声老板儿听我言,自力更生多挣钱,要教子女多读书,读书才能中状元,财发人兴万万年”就是教化育人的唱词。
还有一种唱词表达的是在群体劳动中,传递一种信息,以使大家明白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协同劳作的目的。“前头不走,把头叼,后头不走,把尾捎,中间不走,中抱腰。”这就是在撬动大石头的时候,根据当时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传递乐观向上民族精神,赶山号子不会过时
花坪赶山号子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经过数百年的演绎,如今成了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近年来,花坪赶山号子不仅引起文化工作者和有关部门的重视,还采取多种形式,让这一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得以传承。
田大林是花坪镇文化站的负责人,更是花坪赶山号子表演队的发起人和队长。为了让花坪赶山号子得以保护和传承,田大林倾注了不少心血。他不仅搜集、整理了大量赶山号子的唱词,而且采用文字、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为花坪赶山号子能在新时代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四处奔走。他还对赶山号子进行改编,使之从山野间走上了大舞台。近两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兴起,小西湖村的赶山号子表演队在旅游旺季时为游客进行表演,演出10余场,场场爆满,收入达10多万元。在花坪镇民族中学,由学校牵头成立了赶山号子表演队,以便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了解并学习赶山号子。“赶山号子传递的是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敢于同自然作斗争的乐观向上的勇气,这种精神是不会过时的!”田大林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