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象贤中学文化底蕴厚重。南粤文化的滋养,千年文明的熏陶,人文思想的融汇,赋予了象贤与众不同的色彩。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州市绿色学校、广州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广州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先进单位、区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番禺区文明单位和文明学校,成为广州市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级中学。象贤中学高扬素质教育的大旗,以“崇先哲贤德,育俊彦后昆”为办学理念,以“高起点、高质量、创特色、求超越”为奋斗目标,以“人本管理,绩效管理,服务管理,合作管理,民主治校,制度管校,特色建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文化润校”为治校方略,以“弘扬爱国主义,提升人文素养,强化科学意识,培养兴趣特长,造就优秀人才”为育人目标,多年来,针对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因校制宜、行之有效的模式、步骤和措施,从而逐步凸显出“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基本格局。
校园简史
清道光六年(1826年),沙湾何姓在沙湾何氏宗祠左侧建“象贤家塾”,象贤中学肇始于此(史载清·同治十年《番禺县志》);民国二年(1912年)乘“废科举,兴学堂”之风,原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举人何宝权(字与瞻,号小轼)将“象贤私塾”改为“何氏小学堂”,办学经费由留耕堂拨入。学校后称“卢江小学”、“德明小学”、“表正小学”等,1939年秋至1941年易名为“沙湾学校”;1941年增加初中班,改名为“沙湾中学”。1944年增办高中,1945年“沙湾中学”由留耕堂拨出40顷田租之值作为学校办学经费,并取留耕堂内“象贤堂”之“象贤”为学校名。象贤中学办学规模从高中到附设小学、幼稚园,学校当时的教学质量高、文体活动特色显著而驰名,著名词人、诗人、音乐家韦瀚章也曾在此校任教。
1950年,“象贤中学’又改名“沙湾中学”,1952年8月,原”贲南小学”“萝山中学”并入,成立“番禺县立第二中学”,简称“二中”(仲元中学为“番禺县立第一中学”),70年代初又复名为“沙湾中学”,1976年重称“番禺二中”,1978年复名“沙湾中学”,1989年复名“象贤中学”至今。
象贤中学历三序甲子,百八秋春,学脉绵延,弦歌不辍。“崇先哲贤德,育俊彦后昆”;“承艰苦奋斗,担民族责任”;“任重道远,自强不息”;“象贤教育”――番禺历史最悠久的教育品牌仍散发着璀璨的光彩。
师资队伍
象贤中学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为引领,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人文修养深,知识视野广,现代教育技术熟练,求真务实,和谐进取,锐意改革”的教师队伍。学校有高级教师46人,省、市、区三级骨干教师和特约教研员22人,市、区“十佳”青年教师5人,研究生、在读研究生及获双学士学位者30多人,还有众多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华南师大等名牌大学毕业的青年优秀教师,让象贤这所番禺名校充满着巨大的潜力与活力。
学校责任
象贤中学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成才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丰富育人内涵,拓宽育人渠道,改进教书育人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力争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近年来,学校四次荣获广州市高考工作一等奖,八次获二等奖,学生参加高考,上重点本科线、本科线和大专A线的比例均一直稳居广州市同类学校前列。涌现出了广东省地理科状元刘健鹏等大批优秀毕业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