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里如果有车来车往,其中的一辆必定是郑达最后一次乘坐的本田车;
天堂里如果有喜怒哀乐,那里必定有郑达脸上常常挂着的像花蕊一样绽放的微笑。
2008年9月30日夜,湖南通往贵州的高速公路上,一场令人诅咒的车祸猛然降临,次日上午,郑达带着他惯常的微笑,走进了天国。事发太突然,人们听到他不幸去世的风声时,都将信将疑,企盼这是个愚人节式的玩笑。他们揪着心纷纷打电话给同事和朋友,小心翼翼地询问:“听说湘钢一中出了点事情,是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许多人的泪水奔涌而出。他们首先回忆起的,是郑达那动人的微笑——厚厚的镜片后,眼睛半眯着诚恳地盯着你,然后,轻轻地送上一个甜蜜的笑容。
郑是教历史的,曾经无数次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文艺复兴,剖析达•芬奇的传世佳作《蒙娜丽莎》:“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倾倒了无数读者,是因为欧洲中世纪的漫漫长夜快要敲响丧钟的时候,她用微笑预示了生机勃勃的资产阶级要用‘人’取代‘神’,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这是对未来充满自信的笑容,是永恒的微笑。”同样,郑达对民族的未来、学校的明天也充满了自信。他大学毕业后,从普通的历史老师干起,然后是政教主任、副校长,直至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担任校长时年仅35岁,当时,一些教职工心存疑虑:“他能干好吗?”对此,他不是用豪言壮语而是用一天天的实干带领学校步入到新的天地,湘钢一中从他接手时的“一流”变成“超一流”,当许多学校为生源发愁的时候,钢一中却因教室有限而婉拒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学生和家长。
他并不属于那种能说会道的人,甚至有点沉默寡言,别人讲话时,他认认真真地倾听。别人讲完了,他该解释的进行解释,该批评的提出批评,言简义明,使人心悦诚服。他拒绝平庸,对学校的发展很有前瞻性,几乎每天都在默默地思考5年规划、10年蓝图,但从不宣传,更不瞎吹。他是很有智慧的人。
郑达年纪轻轻就“贵”为省示范性高中一把手,仕途上很有发展的余地,但他并没有像某些年轻干部一样做梦都想“往上爬”。他认为,要在教育方面实实在在地搞出点名堂来,最好是坚守在基层。今年暑假,上级征求他的意见,问他是不是愿意担任市教育局主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他微笑着婉拒了。他当然清楚,如果想把官进一步做大,常务副局长是通向“正处级”最好的阶梯。
人们很少看到他放声大笑,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的心怀不宽。今年夏天,他由于工作实绩突出,被评上了省中学特级教师,消息刚刚传到学校,老师们十分高兴,有人迫不及待地在校门口张贴了“热烈庆祝我校郑达校长被评为省特级教师”的横幅。一位朋友看到后,诚恳地向他指出:“现在还没下达正式文件,张贴横幅不大合适”,他没有说明,更没有争辩,只是微笑着点点头,第二天,横幅就被撤了下来。
郑待人和蔼可亲,很少有发脾气的时候,有人称他为“平民校长”。出身农家,几十年后还能保持农家子弟的纯朴和善良,这在当今之世实属不易了。在学校,他无论是见到传达室的师傅还是普通老师,都是微笑着主动点头打招呼。他十分非处级地在食堂排队买饭,借此了解伙食的质量。教职工的家属在深夜突然发病,他立即用自己的车送她到医院。担任湘潭市历史教学理事会理事长,工作中平等地对待班子的其他成员,有商有量。
………
他好比是一位勤勤恳恳的麦田守望者,每天清晨,都会出现在校门口,笑眯眯地眺望着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一笑一乾坤。笑也会感染吗?难怪,湘钢一中到处可以见到郑校长那种微笑的眼神。一朵花的绽放引来满园春色,一个人的坚忍不拔带来千百人的奋发向上,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当今中国太需要这种力量了。
此文结束时,本想送杜甫的诗句“出世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给郑达,不过他可能会微笑着说:
“不谈生死,好吗?”
是啊,“生死”问题太复杂,那是老子、庄子一类高人研究和讨论的,凡夫俗子很难理解。但不管怎样,就生与死的关系而言,郑达无法再增加生命的长度,却拓展了生命的宽度。他的微笑无法复制,但微笑的遗产却可以继承。
郑达校长,你说对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