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历史

家乡区县: 广州市花都区

花都,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县。建县前,花县北部群山(总称花山)为番禺、清远、从化、南海等县错壤之地,群山虽然海拔高度不大(由于地处珠三角),但由于连绵不断,再加上管理上的混乱,因此,史料称“历来为贼党之薮”,其实就是讲一直都有一些为生活所迫流落上山做了草寇的人。

当然,这些人在对抗官府的同时,也骚扰了普通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清政府为加强该地区管理、巩固对该地区的统治,“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析南海、番禺两县部分区域置县,因地处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

花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当时广州通往内地的必经之地,素称“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据说,以前广东地区的秀才考取科举,都是由省城广州市经北江经花县、清远至韶关,然后再走陆路往内地。

民国时期,花县先后归粤海道、 广东省政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建国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 区、佛山专区。1958年冬,花县与广州市郊区部分公社合并,改名广北县。次年,郊区公社划回,复名花县。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经国务院批 准撤销花县,设立花都市,由省人民政府委托广州市代管。1988年,花县被列入“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旅游资源

花都区地貌“三山一水六平原”,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有省级的王子山森林公园、省级旅游度假胜地——芙蓉度假村、洪秀全故居和纪念馆、资政大夫祠、盘古王庙、圆玄道观等主要景点。洪秀全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网络

花都是广州市、珠江三角洲通向中国内地的北大门,拥有发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中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广州新国际机场坐落在花都区花东镇,首期工程年旅客输送量为25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为100万吨,最大规模可达每年8000万人次客运和300万吨货运。广州地区三个始发站之一的广州火车北站设在花都,中国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从此经过。区内还有105、106、107三条国道和京珠、机场、广清、街(口)北(兴)、广州北二环等五条高速公路越境而过。正在建设的最高时速达340公里的京广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在花都设有车站。有国家二类口岸花都港,可供千吨货船直达香港、澳门,年吞吐量100万吨,目前正在进行扩建,到2007底年吞吐量可达300万吨。

广州市正加快规划建设地铁,实现与花都的无缝对接。连接花都汽车城到新机场和广州市其他区的地铁9号线将于2013年前开通。今后,还有广州北三环、城际列车专线连接花都与广州中心城区及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

地形气候

花都区总面积968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丘陵绵亘,中部浅丘台地,南部为广花平原,形成东北向西南斜置的长方形。东有流溪河流经,西有巴江河过境。花都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1.7摄氏度。阳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开。

自然资源

花都区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18种,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有石灰石、高岭土、粘土、花岗岩等,开采前景好。水量充沛,地表水多年平均流量为11.5亿立方米,建有中小型水库17座,区内有流溪河、巴江河淌过。

历史渊源

花都区(原花县)境域,汉朝属番禺管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以后分属番禺、南海县辖。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两县部份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就诞生在这里。民国时期,花县主要由省直辖。建国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区、佛山专区。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经国家批准,撤县设市,定名为“花都”,由省人民政府委托广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又经国家批准撤市设区,成为广州市花都区。

Jing_0421(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