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汉族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 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 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据《梁书·刘勰xié传》记载刘勰早年家境贫寒笃志好学终生未娶曾寄居江苏镇江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研读佛书及儒家经典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终于书成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该书共计三万七千余字分十卷五十篇书超前人体大而虑周风格迥异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颇大。
《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部各二十五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五篇论“文之枢纽”阐述了作刘勰者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是全书的纲领和理论基础。从《明诗》到《书记》的二十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可称是文体论。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二十篇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文心雕龙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四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进行专门探讨.可称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文心雕龙》从内容上说虽然分为四个方面但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体大思精具有严密的体系在古代文学批评中是空前绝后的著作是我国文学理论遗产的瑰宝对于我们现在从事于文学创作、文艺批评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由上古至南齐以前我国文学的发展更是不可或缺的依据值得我们重视和好好研究。其成就是杰出的、空前的、是举世公认的。
然而由于刘勰身名未显当时的学术界还不大知道他《文心雕龙》问世后这部心血的结晶却得不到文坛的重视名流的首肯。当时沈约名高位显在政界和文化界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刘勰想首先取得他的承认却没有机会接近他。一次刘勰把书背着像一个卖书的小贩似的在大路边等着沈约。当沈约坐车经过时便拦住了他。沈约好奇地把《文心雕龙》拿来阅读立即被吸引认为此书“深得文理”《南史·刘勰传》大加称赏。后来又常常把《文心雕龙》放在几案上随时阅读。经过沈约的称扬刘勰的名气才大起来《文心雕龙》终于在士林中传播开来。同时三十八岁的刘勰也告别了居留十多年的定林寺“起家奉朝请”踏上了仕途。
刘勰所撰《文心雕龙》五十篇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文学批评著述。他主张文学作品应有“风骨”充实的内容、华美的形式文采并提出文学批评的六条标准“六观”及其必须具备的修养系统阐述先秦以来文学批评理论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文心雕龙》引论古今文体及其作法又和唐朝刘知几的《史通》、清朝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并称中国文史批评三大名著。
《文心雕龙》的创作目的是反对当时文风的「浮诡」、「讹滥」纠正过去文论的狭隘偏颇。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①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他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他在《时序》篇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并在《时序》、《通变》、《才略》诸篇里从上古至两晋结合历代政治风尚的变化和时代特点来探索文学盛衰的原因刘勰品评作家作品。比如他说建安文学「梗概而多气」的风貌是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而形成东晋玄言诗泛滥是由于当时「贵玄」的社会风尚所决定。注意到了社会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决定影响。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到了文学演变的继承关系。并由此出发反对当时「竞今疏古」的不良倾向。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
②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在《风骨》篇里他主张「风情骨峻」在《情采》篇里他强调情文并茂。但在二者之间他更强调「风」、「情」的重要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
③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他指出在创作上作家「神与物游」的重要强调了情与景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他还指出不同风格是由于作家先天的才情、气质与后天的学识、习染存在着差异的结果。针对当时「近附而远疏」、「驰骛新作」的风气他提出了继承文学传统的必要论述了文学创作中「新」、「故」的关系。此外他对创作中诸如韵律、对偶、用典、比兴、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④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在《知音》篇里他批评了「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各执一隅之解」的不良风尚要求批评家「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看其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二观置辞看其文辞在表达情理上是否确切三观通变看其有否继承与变化四观奇正看其布局是否严谨妥当五观事义看其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声律是否完美。这在当时是最为全面和公允的品评标准。
《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是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在中国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注释、翻译著述颇多。现存版本有影元至正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本另有今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