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端午习俗与生命尊崇

家乡区县: 浙江省桐乡市

传统节日起源于原始信仰仪式,在弥漫着浓厚原始神灵气息的时代,以一种虔诚而狂热的心理来祭祀、祈福、避害,是上古先民求生本能的唯一选择。这种选择是对生命本体、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无比敬畏与尊崇。端午节尤其如此,它从原始信仰起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逐步延伸拓展,并最终积淀为对中华民族产生重大影响的传统节日。嘉兴有幸,以其7000年的悠久历史、江南水乡文化的尊崇地位以及端午文化的独特影响,2008年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传统节日(端午)的保护示范地;端午有幸,与其他传统民俗节庆一样,在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冷寂与坚守之后,终于又成为社会的热点、各大媒体的焦点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亮点。
据有关专家考证,端午的由来主要有四种说法,即源于纪念屈子投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和古越民族图腾祭说。以上各说,各本其源,似乎都与嘉兴无关。但四种说法除屈子投江说以外,其余三大说法均源自于古吴越之地,且闻一多先生所考的古代吴越民族图腾祭说,不仅认为比屈原说更早,还更加广泛地为学界所接受。嘉兴的地理位置恰好处于吴越相交的地方,因此,在端午文化的体现上,也就更加具有独特的内容。因此可以这样说,嘉兴端午习俗是端午文化的主要组成部份,是端午文化起源、嬗变并衍传的典型地区。
一、桐乡端午习俗的吴越渊源
既然端午文化起源于古吴越地区,端午节是百越族人创立的用于祭祖的节日,那么正处于吴越之交 “吴根越角” 的桐乡端午当然就是其中重要的部份。
桐乡吴根越角的地理位置可以推论,桐乡的文明源头不仅得到了吴文化根深蒂固的扶植培育,同时也得到了越文化充沛富足的浸润滋养。而罗家角遗址的发掘,更充分说明马家浜文化与同期的河姆渡文化,同是钱塘江两岸稻作文化的典型代表。而稻作文化源头与现在极为盛行的以粽子为代表的端午文化,无可否认地有着千丝万缕并一脉相传的内在关联。
二、桐乡端午习俗的朴茂形态
1、吃粽子。桐乡端午食粽历史久远、影响广泛。端午粽的包法多样,可以是斧形粽、也可以是枕形粽、也可以是三角粽,可以系稻草、也可以系红线,粽子的馅料一般为猪肉、咸蛋黄、豆沙等。粽子是桐乡风俗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不仅端午吃粽子,还被用于其他许多重要的礼仪和场合,如:蚕花粽。蚕乡民俗女儿出嫁后的第一年,父母必定去女儿家探望,检查女儿在婆家独立养蚕的手艺,俗称“望蚕讯”(或称“望山头”),“望蚕讯”时随带若干食品,分发邻里亲友,民谣云:秧凳箬笠拔秧伞,枇杷粽子灰鸭蛋,黄鱼鲜肉鳓鲞篮,软糕包子挑一担。粽子是其中重要的物件,必须是系红线的三角粽,馅料以红枣为多;再如:五七粽。蚕乡习俗人死后要过“七”,“五七”是其中最重要的仪式。此时,女儿家要包“五七粽”,并依附于“五七粽”进行“解结”等仪式,取“生前仇怨都解尽”之意。一般为三角形的赤豆粽,用稻草扎成四个一提。另外,凡家人远行,民间也都以粽子路途充饥。
2、戴历本袋(香包)。佩戴香包的历史悠久,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但桐乡农村制作的香包却别有讲究,一般为小孩子佩戴,由孩子的母亲亲手做成,里面放的东西却很特别,要7种谷类,加上孩子的生辰八字,以及端午当天摘下的艾叶或桃枝之类的物件,所以,当地人都称香包为历本袋。孩子出门远行,是一定要带上它的。香包做工讲究,形状各异,有方形,正方形、八角形等,制作十分精细。面料为彩色缎绸并加上民间刺绣,主要图案有松鹤、牡丹等花鸟,武松打虎、吕洞宾等传说故事人物,还有十二生肖、爬山老虎等动物造形。
3、插菖蒲艾叶(大蒜)。176年前濮院的画家董棨(音同奇)用他的画笔清楚地记录了桐乡端午插菖蒲艾叶(大蒜)的情形:他们将艾叶做成人形,将菖蒲做成宝剑的样子,把蓬条做成鞭子,杂以蒜头挂于门首……这幅画作至今被收藏在嘉兴市博物馆,成为桐乡端午民俗最有力的见证。
“五月为端午节,一名中天节,道家以天师符分送施主,堂主悬张真人像或关圣、钟馗像,门插葵艾,食角黍,饮菖蒲酒,穿赤豆,缀辫鬓作百结,妇女剪彩缯为人形谓之健人……”(《乌青镇志》)。“端午日打扫屋内外,门上插菖蒲、室内薰艾蒿驱除五毒,这天商店、作坊里要办端午酒,也是讨债和决定伙计去留的日子。”(徐家堤《乌镇掌故》)
4、吃蜘蛛煨蛋、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穿五毒衣。在桐乡石门,小孩子要在端午节这天吃特制的蛋。端午午时一到,各家要在养蚕生火的瓦盆里放进干燥的蚕豆壳,点燃后,马上抓一把蚊子草、蛤蟆草和菖蒲草盖上面,让火熄灭而生烟。然后,取一个青壳鸭蛋,在蛋的一头敲一个小孔,塞进一只蜘蛛,并把蛋孔封住,放入瓦盆中间煨烧,这就叫煨蛋。蛋煨熟后,有的取出之前塞进去的那只蜘蛛,有的连同蜘蛛一起把蛋给小孩吃。据说,吃煨蛋可以驱毒,吃了之后夏天不生痱子和疥疮。
另外,小孩子还有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穿五毒衣等习俗。
5、打弥烟。桐乡一带用苍术、白芷、鳖甲、芸香、艾叶、蒜皮等物放入火炉或火盆中烩烧,使之生产浓烟,分别在各个室内烟熏,以驱除蚊、蝇之类的害虫,俗称“打弥烟”。丰子恺先生曾为周作人《儿童杂事诗》配画《打蚊烟》,记录的正是此俗。其《端午忆旧》也有记述:“我的母亲呢,忙于打蚊烟和捉蜘蛛:去药店买一大包苍术白芷来,放在火炉里(烧),教它发出香气,拿到每间房屋里去熏。”
三、桐乡端午习俗的生命追问
端午文化内涵到底是什么?是“举世皆醉唯我独醒”的爱国主义还是荒诞不经的所谓“自杀文化”或者伍子胥的“复仇文化”,我认为三者都有失偏颇。传统节日的本源应该是质朴而纯粹的,即以人为本,具体反映为对生命的无比尊崇。不但端午如此,春节的万物复苏、清明的祭奠纪念、中秋的阖家团圆均毫无例外。在夏至到来季节由冷变热的时候,在江南黄梅即将到来气候变得异常湿热的时候,为了让生命更能适应温度、湿度的骤然变化,抵御自然界邪毒之物的侵袭,端午习俗便应时应地而生,并在以后的2500多年里承载的内容、形式越来越多,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和完善。
因此,端午习俗归根到底追求的是生命的诉求与表达,端午文化应该就是生命文化。
1、生命的和谐——水与火的平衡
从端午来源的四说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最热门的屈子投江说,还是最让专家学者信服的龙图腾祭说,或者是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共同之处,那就是与水有关。我坚信这样的雷同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从端午节起源或字面上,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端午的认知, “端”指的是每个月的前五天,“午”在中国天干地支纪年法中代表五月。按照八卦理论,午代表的离是火的含义。太阳威力到午的方位登峰造极,午月午日午时,表示这个时刻日在中天,阳气达到极盛。
阳盛唯有以水相克。于是,亲水击水的龙舟竞渡便成了端午习俗中最有生命力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另外,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古代端午节用兰草水沐浴的风土习俗,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女儿节习俗等等,也为水火平衡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佐证。
2、生命的智慧——五黄与五毒的相克
五黄的内容各地不尽相同,桐乡的五黄是:黄鱼、黄鳝、黄瓜、蛋黄、雄黄酒,其中的雄黄酒则是必不可少的。在古吴越地区湿热气候的条件下,草木繁盛,沼泽遍布,必然是蛇虫当道,而雄黄正是古人对付蛇虫的绝佳良药,于是他们以雄黄兑水遍洒墙边地角,以除蛇虫。他们相信雄黄酒能驱解百毒,而且威力无比,不仅要喝雄黄酒,还将之涂在小孩的两耳、胯下,并逐步演变为用雄黄在额头写个“王”字,以保百毒不侵。现代人已知雄黄有毒性,雄黄酒就不再喝了。习俗中还有一种理念是以毒攻毒,吃蜘蛛蛋、吃蟾蜍、吃蛇肉,都属此意。端午食物中大蒜也备受青睐,不仅用来县挂在大门口,烩大蒜和蒜泥凉拌豆腐为必不可少。
3、生命的延续——庇护与警示的结合
端午节在桐乡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很多人认为,除了清明等一些必须保持肃穆心态的节日,中国大多数的传统文化节日,都曾有过它狂欢的面孔,特别是蚕花节。茅盾先生是第一个把家乡的“蚕花节”叫作“水乡狂欢节”的,端午也当如此。其实,端午节对孩子来说,更多的是给予多方面的保护。这一天,家长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还要让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穿上印有“蛇虫百脚(即蜈蚣)”的五毒衣,一方面让孩子趋利避邪、减少伤害,另一方面是让孩子更生动直观地识别生命危机,进行自我防卫及自我保护。
4、生命的张扬——力量与勇气的宣言
南朝梁《荆楚岁时记》载:“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意思是说,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划船,为的是去拯救屈原的生命。但我更愿意相信龙舟竟渡是古人张扬生命的一种方式,是征服自然的能力昭示。吴越之地,江河密布,水道纵横,水下充满着许多未知,而这种未知对古人来说是神秘的,于是他们驾起饰有龙图腾的舟楫,勇往直前。尽管这种舟楫可能是相当简单的,甚至是一叶独木舟,但先民的这种敬畏自然又敢于挑战未知的勇气,足以让后人为之叹服。当然,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现在在桐乡已经无迹可寻,代之而起的是同样具有浓烈水乡色彩的踏白船(或称摇快船)习俗,其实踏白船在实质上与赛龙舟并无二致,只是在形式上把浆划改成了橹摇,时间从端午改成了清明。
总之,生命尊崇应该是桐乡端午文化亘古不变的主题。2500多年以来,以古百越族龙图腾祭为肇始,庇佑、关爱着桐乡一代又一代生命的成长。同时,桐乡端午文化也在历史沧海桑田的变换进程中,充分弘扬吴越文化交融的优良传统,不断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吸取着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伍子胥忠魂不灭的宏大抱负以及孝女曹娥的慕思亲情之道,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使桐乡传统文化形式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文化品质不断升华。在这样的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不断得到发扬光大的大背景下,桐乡这块美丽肥沃的土地滋养培育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生命,赵汝愚、张履祥、吕留良、茅盾、丰子恺、金仲华、钱君匋等历史文化名人,在灿若繁星的桐乡历史文化长河中,成为众多桐乡儿女中最耀眼明亮的星辰,并以璀璨突目的生命光辉映照了七千年桐乡文明进程,成就了新时代桐乡文化的鼎盛与经济社会的繁荣。

活的高姿态(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