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结合遂溪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通过的《遂溪县贯彻〈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实施意见》。遂溪县今后十年文化强县建设工作重点主要是抓好十项工程,即公民文化素质提高工程、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程、文化"走出去"工程、文化改革创新工程、文化建设保障工程、优秀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本人通过对遂溪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认真调研,现就其现状与对策进行思考,以寻求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一、优势与问题并存的现状
(一)成效与优势遂溪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 "文化大县"的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胆开拓,积极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广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和以"建设农村文化室、举办农民文化节、创建特色文化村"为主要内容的"三文"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全县农村文化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全县15个镇都建有了文化站(文化中心),按《广东省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量化标准》,经省文化厅组织的评估小组实地检查验收,全县有10个文化站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其中河头镇、城月镇文化站为一级站,界炮镇、岭北镇、北坡镇、港门镇、乌塘镇文化站为二级站,草潭镇、遂城镇、洋青镇文化站为三级站;有镇级图书室15个,藏书达10万册;创建市级特色文化村33条、县级特色文化村160条;创办农村文化室384个,文化广场384个;农村图书室藏书达20万册,全县农村挂牌 "农家书屋" 219个。
拥有一支比较庞大、活跃的文艺创作演出队伍。其中,县级专业粤剧团1个,民间职业粤剧团1个,雷剧团6个,木偶剧团14个,轻音乐团1个。从业人员960人,各类业余文艺创作人员1606人;拥有民间醒狮(雄鹰)艺术团250多个,参加表演人员1万多人。民间艺术参加国内国际重大比赛,荣获金奖、银奖、铜奖、创新奖、巾帼风彩奖、山花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50多个。遂溪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 "遂溪醒狮"被国务院批准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遂溪醒狮代表广东省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大型节目《南粤雄狮贺盛会》。文车龙狮艺术团两度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二)主要存在问题
文化设施缺失。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虽然各镇都建有文化中心,入级文化站亦比较多,但由于县、镇财力困难,文化中心的维护巩固非常艰难,更谈不上发展提高。个别镇的影剧院和文化楼已破旧不堪无力维修而闲置,或挪作他用;近年新建农村文化室和图书室新增设备、图书有限,普遍存在图书陈旧、无钱订阅报刊等问题,旧有农村文化室和图书室已所剩无几,或只剩下空壳。农村文化设施覆盖率、占有率都很低。
文化活动不足。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匮乏,文化消费整体偏低。多数农民每年用于购订书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少;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欠缺,量少质差。虽然近年来,县委宣传部与各镇委镇政府在农村开展"举办农民文化节"活动,但时间基本亦局限于春节、元宵或乡村"年例"时候,对象亦仅限于有文化传统或较大的村庄,活动覆盖面、群众参与面有限。
经费没有保障。地方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这块难以顾及;各镇经费本来就困难,没有精力来办群众文化;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无法投入文化活动;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有钱不愿投入,使农村文化经费十分匮乏。
文化人才匮乏。没有专职文化干部,镇村级真正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寥寥无几。有文化知识的年轻一代几乎都外出打工谋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农村很难找到文化骨干。农村学校教育对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训教育能力有限,制约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一些地方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进行考核,部分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抓文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有的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却只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一级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
(二)、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薄弱、文化可支配的资金少。从调查情况看,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由于我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农村的村集体经济几乎近于空壳,农民收入不高,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极少,制约了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而政府对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导致文化设施几乎没有保证正常运行的经费, 明显存在的"重投轻管"的现象。农村文化设施即使是得到各方面支持建成的,亦会因没有了后继管理资金而巩固不下去。
(三)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基层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低、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导致人才外流,专业文化人才出现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现象;文化站专业人员偏少,人员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加之近年来各项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渠道过窄等问题,形成了农村文化工作内容贫乏,方法简单,缺乏新意,难于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素质低,自身发展能力有限。我们的大多数从业都纯正农民兄弟,或者是半路出家的非专业人员,专业素质自然是萎良不一,他们一但离开了政府的扶持外,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
三、对策及思路一是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目标管理。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广大农民的客观要求,在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农村中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作用。建议在今后每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管理中,要把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财政预算。坚持以县政府为主导,以镇政府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二是增加财政经费投入,保障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将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绿色通道,特别是抓好文化基金收取筹集和合理使用,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要争取省市两级加大对镇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同时,通过借鸡下蛋、集资赞助、横向联合等方法和手段不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千方百计服务农民,大力推进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三是多措并举,加大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要以创建生态文明村、创建特色文化村为契机,增加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站、室,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特别是通过引导农村的祠堂建设方法,将农村自发筹建的祭祀祠堂引导建成既有祭祀祖先又有教育子孙的文化教育活动场所,集祠堂与农村文化中心于一体。要继续深化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力扩大农村有线电视的覆盖面,使广大农村群众在第一时间能够了解中央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农业科技和卫生等各类有益知识,进一步深化农村文化教育。
四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业余文化队伍建设。要通过出台与农村文化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设备设施建设的捐赠;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文化,如:醒狮艺术团、民间曲艺社、业余剧团等文艺团队的建设;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文化项目,便于农村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
五是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要重视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加强对农村青年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培训,提高其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要实施激励性措施,改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吸引具有较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年轻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站工作,切实改变目前乡镇文化站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另外,要为文化工作者提供必要的专项创作和活动经费,让他们深入基层,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群众生活、充满乡土风情的文艺作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
六是拓宽思路创新方法,满足群众的多种文化需求。政府有关部门要改变对农村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演出活动的做法,在文化创新上下功夫,把农村文化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多组织一些贴近农民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的文化下乡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营造出农村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
七是加强农村文化监管力度,有效抵制不良文化的渗入。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警惕媚俗低级的文化垃圾潜入,遏制不良文化对农村文化阵地的腐蚀,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这批人才为三所高校乃至湛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以来,湛江包括三所高校,引进人才的步子放缓,重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少。不仅如此,而且2000年前后引进的一批人才多不安心于在湛江工作,年轻的有条件的能走就走,年纪大的也准备退休后回原籍。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内地省市如长三角等经济文化的发达等。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外来人"在湛江没有归属感,总有一种漂泊感,他们虽然在湛江也有住房,但找不到"精神家园".湛江要建设文化强市,不仅要留住现有的人才,而且要加大力度引进大批文化高端人才。对人才,不仅要给予好的物质待遇,更要多点人文关怀,让他们在湛江有"家"的感觉,进得来,留得住,能干事,能创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