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十一五”期间,濉溪县GDP总量跨上百亿元新台阶;财政收入由3.1亿元增至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40亿元。经济结构相继实现了二产超越一产、工业超越一产、三产超越一产“三大跨越”,特别是工业经济强势崛起,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4.2%。[1]
2010年濉溪县生产总值(GDP)完成11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1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58.2亿元,增长33.8%;第三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为21.8:50.5:27.7。与上年相比,一产比重下降4.7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升6.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达10489元,比上年增长17.7%。
农业
濉溪为农业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以下简称建国前),旧的生产关系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加之水利失修,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低下,好年成亩产不过百斤。民国29年(1940年),小麦亩产29.8斤,总产仅2000万斤,人均41斤。建国以后,人民当家作主,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0年粮食产量3.2亿斤,棉花63万斤,油料660万斤,农业总产值2788.5万元。1955年粮食总产达5.46亿斤,棉花266万斤,油料431万斤。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由于“左”的路线干扰,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接着又是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生产急剧下降,1962年粮食总产降至2.05亿斤,只有1950年的64%。农民花钱靠贷款,吃粮靠回销。1966年后,农业虽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广大农民排除干扰,坚持生产,改进生产技术,使农林牧渔各业逐年有所发展。1976年和1965年相比,粮食产量由2.13亿斤增至6.3亿斤,棉花由45.4万斤增至450.2万斤,油料由30.2万斤增至305.3万斤,农业总产值增长1.7倍。
工业
濉溪酿酒业兴盛,口子酒的生产源远流长。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在《宋人沽酒》篇中记述了口子酒的买卖盛况:酒家“为酒甚美,悬帜甚高……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明末相山隐士任柔节以“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诗句赞美口子酒,后人又有“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的赞誉。民国初年,酒坊多达72家,工人900余名,年产酒300万斤,远销上海、杭州、北京、抚顺等地。民国20年(1931年)和23年,口子酒分别在青岛、北京召开的“铁路沿线土特产展览会”上荣获“甲级名酒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