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历史名人-元代思想家刘因

家乡区县: 保定市易县

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雷溪真隐。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生于儒学世家,父刘述,中统初曾为武邑令,以疾辞归。
刘因天资绝人,才器超卓,初从国子司业砚弥坚学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后随父还居保定。其学本诸周敦颐、程颐、程颢,而于邵雍之书深相契合。性不苟合,杜门授徒,第子皆有成就。时任提刑按察使的不忽木以学行荐,至元十九年(1282),诏征拜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教授近侍子弟。未几,以母疾辞归。至元二十八年,复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征,以疾固辞。至元三十年四月十六日卒,年四十五。延祐中,追翰林学士,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元史》卷一百七十一有传。主要著作有《四书集议精要》、《易系辞说》、自选诗集《丁亥集》等。

刘因对祖国文化的贡献是他一生“倾心理学,很有思想,著书立说,成为名重一时的理学家。他生活的元代初年是理学由偏安江南走向全国普及的时期。在当时,理学还是兴盛的,有生命力的。刘因以自己的教学和著述对于理学在北方的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见解博得了学界的好评,他的诗文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品格和风节更赢得了普遍的尊敬。正因为如此,他在当时颇具盛名,当朝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先后两次授给他官职。他死后,朝廷又对他进行过封赠。”(商聚德著《刘因评传》)

《元史》对刘因的评价甚高:欧阳玄尝赞因画像曰:“微点之狂,而有沂上风雩之乐;资由之勇,而无北鄙鼓瑟之声。于裕皇之仁,而见不可留之四皓;以世祖之略,而遇不能致之两生。乌乎!麒麟凤凰,固宇内之不常有也,然而一鸣而《六典》作,一出而《春秋》成。则其志不欲遗世而独往也明矣,亦将从周公、孔子之后,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者邪!”论者以为知言。

文中先将刘因与孔子的两个弟子作比,说刘因具有曾点的情怀,却不狂放;兼备仲由的勇毅,却不粗鄙。又把刘因比作汉初的商山四皓和不肯出仕的鲁两生。还以珍稀的麒麟凤凰为喻,暗指刘因虽未直接用于世,但却可以引发文教的繁荣兴盛。他认为,刘因的志趣并不是作遗世而独往的隐士,而是要作周孔的继承者,像张载说的那样,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商聚德著《刘因评传》)

刘因在不长的一生中多次来易州游郎山,观雷溪(今龙门),涉易水,留下了可观的诗、文、赋。《吊荆轲文》、《横翠楼赋》是他十八岁时所作。在文中他写到“呜呼!轲乎!吾想夫子之愤慨,千载不散,游魂于此矣。古称‘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余不忍负此言也,故投文以吊焉。”把荆轲称为“夫子”,是为之大敬,这也反映了刘因的一些思想脉络。十八岁的青年竟有如此情怀,也是刘因后来成为思想家的原因。

刘因的《横翠楼赋》大气磅礴,“来登斯楼,终日倘徉。歌紫芝之曲,酌明月之觞。渺天地于一粒,随造化而翱翔。期万代于咫尺,顺四时而行藏。下视万物,杳焉如千里之毫芒。然后嚣嚣然,洋洋然,庶乎可以与天下俱忘矣。”赋中称横翠楼在郎山西四十里,楼下有流名鸡溪,可惜早已不存,今不可考,刘因的赋不仅使那美景凝固,而且也就有了考古的意义。

刘因写易县的诗也很多,黄金台、易台、仙台、侯台、武阳城、郎山、雷溪、洪崖山、太宁山是他常去之所。《登武阳》诗有“朝游樊子馆,晚上武阳城”句,表明他在这里留连忘返。《九日登洪崖》诗有“解衣林表坐,爛摘蒲萄紫”,是何等惬意。在《侯台》诗中他写到:“幽燕劲气老益壮,北山飞翠来吾杯”。在《游郎山》诗中他写到:“平地拔起不倾侧,物外想有神仙提。”在《观雷溪》诗中他写雷溪的情景:“未补青天裂,谁鉴混沌胎?”;写观雷溪后的感受:“平生芥蒂今寒灰,两耳到骨无纤埃。” 这些描写准确而又奇特,使人耳目一新。有趣的是在《翟节妇诗》中,他以理学家的身份向冯道进行了一下小小的挑衅:“千年吟诗台,峨峨太宁巅。为招冯太师,和我节妇篇”。易之西山翟氏,其夫从军死于所事,翟妇出入兵刃,昼伏夜行,以其尸归,负土而葬。翟妇早寡无子,以义自完,乃自决于墓厕,后被人救起。翟妇终始一节,载入志史。冯道向以侍四姓而被人骂(见本博《“狼虎丛中也立身的冯道”》),让他来和这不是要人家的难堪么!使人不觉想到,一个病歪歪的刘因还挺有战斗精神的。

刘因是性情中人,最爱的是怡情于山水林泉之中,当然不想在朝为官了,所以通过这些诗句可以看出,他在上宰相书中所说“是以形留意往,命与心违,病卧空斋,惶恐待罪”并非全是实言。从而能窥见刘因内心的痛苦。

刘因这位七百年前的思想家已渐行渐远,现在很少有人能记起他。今重读他这些诗句,还能激起对古易州的想象和怀念

 

ZGQ(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